当前位置:

“侗”见怀化⑤丨1个人→4000织娘,粟田梅用侗锦编织侗乡梦

来源:红网 作者:何超 编辑:戴科 2022-03-31 21:44:0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织娘巧手把经纬之美,编成五彩侗锦;工匠细琢以榫卯之技,又见鼓楼高耸;阿哥阿妹抱琵琶之音,细听侗歌悠扬……在怀化,95万侗族同胞世代传习的生活方式,化作侗族文化的灿烂瑰宝。3月,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进通道、会同、芷江、新晃等侗族聚居地,在聆听、记录中,“侗”见怀化。

粟田梅在织侗锦。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超 怀化报道

3月晴朗的午后,牙屯堡河的一江春水涌动不息,垄垄田间金黄的油菜花香扑鼻,侗寨文坡村正是春意萌动,静谧而美丽。

在寨子里,我们见到了此行要找的“织女”粟田梅。今年已58岁的她,精神矍铄,一双巧手让织机的经纬布线之间吱呀吱呀,尽显游刃有余,信手拈来;而与记者聊起侗锦的传承与创新,更是满满热情,津津乐道。

“身兼数职”的粟田梅,是党的十九大代表,是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的党支部书记,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但最让她自豪的称号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侗寨文坡村春色。

侗锦古称“纶织”,是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侗锦织造技艺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两汉至唐宋时期,是中国著名织锦之一。2008年,通道侗锦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岁起,粟田梅就跟着母亲学习织侗锦,此后便与这项技艺结下不解之缘。在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她就学会整经、穿扣等编织技艺,以及复杂的“八十八纱”纺织技术。

传统的侗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侗锦纺织有10多道工序,其中最难的是数纱。“纺一块一尺的侗锦需要1000多根纱,密密麻麻的丝线必须一根根数好、排好,数错一根便要重来。”粟田梅说,即便熟练的织娘,一天也只能织上一寸多。

灵巧的双手编织精美的图案。

凭借40多年来的耕耘不辍,和日复一日的创新,粟田梅对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瓜果藤蔓等侗锦图案已驾轻就熟,浓郁独特的侗族文化在一块块侗锦上显露无疑。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粟田梅就成为村里唯一靠侗锦谋生的人,在不断传承这项技艺的同时,通过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在外打工的妇女回乡织起了侗锦,如今更有不少“90后”加入织娘的队伍,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

一心只想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粟田梅拿出自己的积蓄办起了侗锦坊,至今已免费培训4000多人。2016年,文坡村还建起“中国侗锦传承基地”,成为集侗锦展示、织造、交易的中心。“光文坡村就有200多人织侗锦,先后带动100多个人脱贫。”她说道。

中国侗锦传承基地一角。

同年,粟田梅的传承基地迎来湖南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的团队。他们用时尚前沿的设计理念与传统技艺相融合,同织娘们一起交流合作、创新图案,侗锦织成的抱枕、围巾、领带、手提包等风格各样的产品,合作成立的湖南侗脉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将产品远销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未来需要更多人来传承创新,这项宝贵的传统技艺才会历久弥新。”谈及未来,粟田梅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研学基地,让更多的年轻人耳濡目染,认识了解侗锦的魅力,培养更多有意坚守的年轻人。

粟田梅说:“侗锦的图案和颜色可以不断创新,可以用机器量产,但编织的手艺才是侗锦传承的根基,这无法替代。”她感慨道,很乐意看到不断涌现以侗锦元素打造的文创产品,但更希望有更多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的新时代织娘。

相关报道:

“侗”见怀化①丨初识侗寨,从建筑“三宝”开始

“侗”见怀化②丨细节处,读懂侗族“掌墨师”的木心匠魂

“侗”见怀化③丨“江南第一古村”竟藏着侗族古建筑的文化记忆

“侗”见怀化④丨“三楚西南第一桥”里的智慧与大义,你发现了吗?

来源:红网

作者:何超

编辑:戴科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our.rednet.cn/content/2022/03/31/1107375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旅游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