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旅融合看江苏】无锡拈花湾的“融”“通”之美

来源:红网 作者:杨烊 梅源 朱甄宇 苗慧 编辑:戴科 2019-10-25 15:56:44
时刻新闻
—分享—

??.jpeg

无锡拈花湾的布景处处体现着禅意。

??.jpeg

禅意布景。

??.jpeg

拈花湾为游客提供抄写经书的体验。

??.jpeg

布景处处皆讲究美学。

??.jpg

拈花湾夜景

红网时刻10月25日讯(记者 杨烊 通讯员 梅源 朱甄宇 苗慧)禅意小镇拈花湾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马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它靠山面湖,更与著名的灵山胜境景区依山为邻,可以说是得尽天地人文灵气,生态秀美,环境优越。

满足挑剔的游客需求绝非易事,在文旅融合创新不断的苏南,形成拈花湾独特的可识别性和高区分度则更加困难。10月22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和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江苏网承办的“文旅融合看江苏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2019全国主流媒体专题采风团一行来到实地,一探拈花湾的“融”“通”之美。

文旅融合的厚重之美

佛,拈花一笑,于是世间有了“禅的表达”。

从一个普通的太湖湾,到网红打卡胜地,文化赋予了拈花湾特有的文化灵魂。这是由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提炼、生长、寻求现代表达的过程,也是让文化鲜活、行走于当下的过程。核心旅游吸引力的升级更新必然经历以景物、建筑为代表的物的阶段,到文化精神体悟的高级阶段,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表达过程,文化层面的体悟,尤其需要在文旅融合的情境中实现游客文化认知的自我建构。

意象、沉心、表达、体悟,禅意的领悟首先需要游客静心下来,回归自然的状态。为此,许多来过拈花湾的游客为景区对于品质近乎极端的追求而赞叹。比如毛竹栅栏,经过各种复杂工序测试加工柔韧性;在禅意的统领下,“湖、山、古、禅、旅、居”等所有旅游资源禀赋,都在对细节的追求中有了真实的意义。

禅意表达的通达之美

旅游,是行走的风景。

如果说以往的景区建设以景区为主体,偏重于优质旅游资源的展示的话,那么文旅融合后的拈花湾景区建设,则将这一主体交给了游客。基于文化创设情景,引导游客在情景中通过体悟,实现文化在脑中的重新建构的过程。

零售、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在全域旅游的理念带动下,拈花湾景区内外的软硬件标准实现了最大化的统一,而在文旅融合的理念,这样的统一,又附加上了更重要的一环,文化表达上的统一。利用每一个细节构建游客体验文化的现实场景,让一个个“禅文化”理念可感、可知、可表达。

全时,全域,全方位,在拈花湾,游客既是鉴赏者,亦是体验者,还是共同完成一件作品的参与者。“有别于传统剧场式演出,拈花湾行进式演出把整个灯光表演贯穿于整个景区里。”采访中,记者看到即便是周二,非周末时期拈花湾依然游客如织。

以人为本的生活之美

打动人心,直抵心灵。在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营销发展中心营销总监朱唯丹看来,无论是拈花湾小镇的名称,还是所提倡的简单健康快乐生活理念,都实现了禅意文化“落地”。

吃、住、行、游、购、娱,对于每一个细节,拈花湾都力求周到细致,满足不同品质游客的需求。商业即景点,景点即商业,以住宿为例,拈花湾主打两类住宿产品,第一类为以波罗蜜多酒店为代表的主题度假酒店,第二类是禅意文化主题客栈。

客户不同、定价不同、产品也不同,但禅文化的表达则是一致的。这样的理念几乎贯穿拈花湾所有的商业版块设计中,既要承担服务游客生活所需的功能,又要承担禅意文化的表达功能,形成风格上的统一。

“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对于这样随处可感知的文旅融合生活体验,来自南方网记者陈伟峰感到体验感非常好,“在拈花湾,能充分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禅文化内涵,以沉浸式体验形式,感受中国心灵旅游度假目的地的好生活方式。”

良好的体验也带动了拈花湾“夜游经济”的发展,由G20文艺晚会总制片人及核心团队打造的《禅行》表演,以拈花湾的山水禅境和唐风古韵的景观建筑为载体,辅之以现代数字多媒体技术和舞台表演艺术,营造了“花塔送吉祥”、“一苇渡江”、“花开五叶”等兼具艺术感染力和文化感染力的场景。每当夜幕降临,拈花湾呈现出与白天截然不同的美丽景象,吸引了大批夜游游客前来观看。“太美了!”来自福建的张文特意带家人来拈花湾度假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拈花湾也常常在做非遗文化的相关活动,朱唯丹介绍说:“拈花湾小镇今年开展了许多非遗的展示活动,包括手工匠人将他们的产品带到了拈花湾。某种意义上来说,拈花湾也是在传承非遗。”

千里大运河穿城而过,不仅创造了无锡的繁华富庶,更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存。截至目前,无锡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195项(含扩展项目),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51项、市级133项;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293人,其中国家级10人、省级23人。

无锡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李卓一告诉记者,下一步,将进一步整理发掘无锡非遗资源,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人梯队,为拓展非遗传承路径发挥积极的作用。

来源:红网

作者:杨烊 梅源 朱甄宇 苗慧

编辑:戴科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our.rednet.cn/content/2019/10/25/615324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旅游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