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原来如彼——从韶山到乌里扬诺夫斯克,经过往事

来源:TOP旅行 作者:姚冶 编辑:摇曳 2015-08-27 16:39:24
时刻新闻
—分享—

  2015年夏,20位中国人从湖南韶山驾车北行,穿行亚欧大陆、寻访历史和往事,最后抵达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从毛泽东故乡到列宁故乡的红色自驾之旅。
  
  作为随行记者,我见证着这一历史时刻发生的全过程

  文、图 姚冶

车队从韶山出发。

(车队从韶山出发。)

来自毛泽东故乡的游客们在列宁故乡乌里扬诺夫斯克。

(来自毛泽东故乡的游客们在列宁故乡乌里扬诺夫斯克。)

大家在乌里扬诺夫斯克放飞象征中俄友谊的和平鸽。

(大家在乌里扬诺夫斯克放飞象征中俄友谊的和平鸽。)

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列宁像。

(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列宁像。)

车队开过伏尔加河。

(车队开过伏尔加河。)

  1
  
  榜样与市场

  
  中国正与俄罗斯互动频频。撇开近代史上的纠葛不谈,两国在二战时期的守望相助为中俄交好打下基础,而众多中国人的“苏联情结”,无疑为双方进一步进行红色旅游合作大开窗口。
  
  2009年,毛泽东故乡湖南与列宁故乡乌里扬诺夫斯克州结为友好省州;2014年,乌州州长莫罗佐夫率团访华,并与湖南签署涉及工业、文化旅游、教育、体育等多领域的合作协议;2015年中俄红色旅游交流系列活动启动,湖南省与乌州便成为当然的主角。
  
  如今,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旅游业第一大客源国。2014年中国赴俄的游客一共有40万人次之多,人均消费约1.5万元人民币。这一感受非常直观——不论你是在各大机场免税店、在红场,还是在涅瓦河边,总会听到身边的陌生游客用汉语交谈。
  
  乌里扬诺夫斯克州旅游局还坦言,当时,将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发展为红色旅游胜地,这一想法也是借鉴了中国,是以韶山为榜样的。“而且,我们不仅希望俄罗斯的游客前来观光,更想吸引来自中国、来自毛泽东故乡湖南的游客。”因为目前,乌里扬诺夫斯克还并不是主流的俄罗斯旅游目的地,他们希望借此机会跻身其中。
  
  这个计划很快开始实行。在列宁纪念馆门口,竖着一面LED屏,只用中文循环播放着讲解词;中国游客可以参加一项仪式——在列宁像前宣誓,由少先队员戴上红领巾;他们还为中国人“量身定制”了为期8天7晚的“红色之旅”。好了,事情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NextPage]

 

乌里扬诺夫斯克市郊外的麦田。

(乌里扬诺夫斯克市郊外的麦田。)

列宁少年时的辛比尔斯克。

(列宁少年时,这里还叫辛比尔斯克。)

在列宁出生地,还保存着他儿时的照片。

(列宁出生地,保存着他儿时的照片。小时候的列宁其实很“萌”。)

乌里扬诺夫斯克的晚霞。

(乌里扬诺夫斯克的晚霞。)

  2
  
  伟大与日常

  
  在一片面积不大的白桦林边,一幢幢颜色鲜艳的低矮房子,零星扣在草原和公路的边界。一只母鸡想了一想,作势从亮蓝色的木篱笆上跳下,扑腾翅膀踉踉跄跄,又若无其事地走开。
  
  辛比尔斯克被发亮的麦田、起伏的草原和优雅的白桦林簇拥,又被五彩斑斓的欧式、斯大林式和鞑靼族风格的建筑点缀。

  1870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在一所两层白色的小木楼中出生。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教育学家,年轻的亚裔母亲,有犹太血统,共生有四子四女,其中两个夭折。弗拉基米尔出生时是家中老三。
  
  在辛比尔斯克,乌里扬诺夫一家人一共住过9所房子,其中大部分是租来的。1878年至1887年,在一幢黄色公寓二楼不足6平米的房间内,弗拉基米尔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

列宁故居。这是

(列宁故居。这是列宁在17岁离开乌里扬诺夫斯克前,住了9年的地方。)

列宁在17岁离开乌里扬诺夫斯克前,住了9年的房间。

(少年时列宁的房间就在楼梯拐角处。)

  这房间就在上二楼的楼梯扶手边。宽度不足1米的床铺、放着简单用品的书桌、一尺见方的玻璃书橱、贴在墙上的世界地图,就是所有的陈设。书橱里的书看上去有些年头了;除了政治、社会学书籍,还有几本小说,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则摆在最易拿到的位置。
  
  这家人酷爱象棋,常常对弈,母亲则热爱钢琴;在一楼的餐厅,他们每天清晨都会分享各自读到的新闻。后来,乌里扬诺夫家的6名子女中有5位先后投身革命,其中除了列宁活到47岁病逝,其中3位都先后在革命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还有1位早年病逝,最后仅幼子德米特里育有后代。
  
  在兄弟姐妹中,弗拉基米尔与哥哥亚历山大关系交好,思想上也受他诸多影响。但1887年,亚历山大因为参与刺杀沙皇被绞死,死时仅21岁。
  
  不久后,弗拉基米尔离开辛比尔斯克,走向了去往喀山大学的求学之路,又于1888年开始投身革命事业。后来,他的肖像被制成徽章,笔名为大家所熟知,他就是“列宁”。
  
  1924年,辛比尔斯克市改名为乌里扬诺夫斯克。在这里,许多建筑都与列宁有关:列宁博物馆、列宁故居、列宁区、列宁大街、列宁广场、列宁疗养院、列宁山;你会在这里发现,“伟大”原来还有这样的“日常”。

[NextPage]

 

喀山大学外景。

(“坏学生”列宁的母校,喀山大学外景。)

(喀山大学列宁学习过的教室。据说他一般习惯坐在左边第三排靠窗的位置。)

(在湖南湘乡,毛泽东的母校东山书院每年也有大批观光客。图为一位游客坐在毛泽东坐过的位子上。)

喀山大学前的列宁像。这是俄罗斯唯一一尊反应少年列宁的雕像。

(喀山大学前的列宁像。这是俄罗斯唯一一尊少年列宁的雕像。)

  3
  
  喀山大学与东山小学

  
  众所周知,列宁的母校是闻名而古老的喀山大学。喀山大学培养过不少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最为熟悉的应该是列宁和列夫·托尔斯泰。但实际上,两人都没在这里读到毕业。
  
  1887年,17岁的列宁刚刚痛失兄长。在被迫与学校签下不参加革命的“保证书”后,他进入了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但3个月后,就因为在学校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的演说而被开除。从此,他开始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
  
  同样17岁入学的列夫·托尔斯泰是年长列宁40届的“学长”,两人曾先后在同一间教室上课。1847年,出身于贵族家庭的托尔斯泰就由于不满于学校的教育,自动退学回家进行农庄改革了。
  
  如今,在喀山大学的一处陈列室的橱窗里,陈列着17岁的列宁在此求学的史料文件,包括其肖像、学生证及推荐材料原件;在白灰色的学校主楼前,还有一座雕像,刻画的正是风华正茂的列宁挎起行囊,被迫离开喀山大学的场景。这座雕像是俄罗斯唯一的一尊列宁年轻时的塑像。
  
  巧的是,毛泽东在1910年秋离开家乡韶山冲,来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今东山书院)就读时,也是17岁。
  
  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回忆说,当时的毛泽东不愿继续上旧式私塾,想出来读书又受到家里的阻拦,所以到那时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不过,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只读了半年书,便去了长沙。这短暂的“小学”时代,成为这个农民子弟走出韶山冲,前往长沙的转折点。
  
  历史的演变如此奇妙。如果不是当年这些17岁“坏学生”的际遇,世界历史可能就要大篇改写了。

[NextPage]


  

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

(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

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莫斯科街景。

(莫斯科街景。)

莫斯科大学。

(莫斯科大学。)

  4
  
  袖珍与辉煌

  
  记得电视上转播的红场阅兵式吗?就在这里。在前苏联时期,每到5月1日国际劳动节和11月7日革命纪念日,这里都会举行旅行活动,直到现在,这里也是俄罗斯举行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
  
  历史上,红场阅兵多达一百多次,堪称世界之最。1918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1周年),列宁和托洛斯基就是在这里检阅了刚刚成立的苏维埃红军部队;1941年的11月7日,在德国法西斯军队兵临城下时,苏联军民坚持举行红场阅兵,然后阅兵部队直接开赴前线投入战斗的故事则成为了历史佳话。
  
  令人意外的是,置身其中,你会发现红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甚至疑惑盛大的阅兵仪式是如何在这样“袖珍”的空间中举行的。长695米,宽130米,面积大约只有天安门广场的1/5。
  
  据现场观看过红场阅兵的人说,阅兵时其实受场地限制很大。比如,地面受阅方队不能像中国那样可以沿东长安街一线排列,而需要将人员方队布置在红场东侧沿百货商场西墙排列,将地面装备方队布置在红场外的城市街道,分列式时需要从历史博物馆东、西侧分两路进入红场后再迅速汇合在一起。因此,阅兵首长检阅式,现在只象征性检阅一下人员方队。
  
  但这并不妨碍红场成为俄罗斯的标志和整个民族的骄傲。因为包括红场阅兵在内,克里姆林宫、列宁墓、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古姆国立百货商店、国立博物馆等,无一不是俄罗斯历史的见证。
  
  红场克里姆林宫宫墙正中的前面,就是列宁陵墓了。列宁逝世于1924年1月21日,墓地先后经过几次大的翻修。现在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是由红色花岗石和黑色长石建成,上面刻有列宁的名字。列宁遗体的水晶棺材存放在墓室中。
  
  列宁死后,他的功与过成了永不冷却的话题。在俄罗斯国内,每逢列宁诞辰,是否将列宁遗体迁出红场就会成为热点。不管怎样,列宁墓仍然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瞻仰。

[NextPage]


  

喀山克里姆林宫内修建的清真寺的美丽尖顶。

(喀山克里姆林宫内修建的清真寺的美丽尖顶。)

圣彼得堡雨中景。

(圣彼得堡雨中景。)

彼得大帝夏宫面向芬兰湾。远处即是波罗的海。

(彼得大帝夏宫面向芬兰湾。远处即是波罗的海。)

新圣女公墓是众多名人的安息处,也同样为平凡人立碑。

(新圣女公墓是众多名人的安息处,也同样为平凡人立碑。)

  5
  
  奇特的和谐

  
  在一个外乡人看来,历史与文化常常在俄罗斯碰撞出奇特的和谐。
  
  莫斯科街头,你可以看到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刚毅的斯大林式建筑、简洁的现代建筑,还有城市中无所不在的名人雕像,风格迥异、庞杂而宏伟地糅于一体。城里无人豢养鸽子,但数不胜数的灰鸽却每天出现在广场、树梢,边在那些伟岸的名人雕像上大行其便,边注视着英雄的降生与陨落、帝国的崛起与覆灭、城市的盛败与兴衰。
  
  圣彼得堡的白夜里,装潢考究的剧院、路旁妙趣横生的艺术家、水边练习油画的少女、街边谈笑而过的俊男靓女,让这座古老的城市有了更多柴米油盐的烟火气息。纵横的水道切割出近百个小岛,300多座形态各异的桥又将它拼成整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喀山的夏风里,东正教堂与清真寺比邻而建,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族、信仰伊斯兰教的鞑靼族和谐相处,蒙着头巾的穆斯林女人和穿着性感的时髦女郎接踵而过。
  
  新圣女公墓,葬着普希金、果戈里、契诃夫、赫鲁晓夫、卓娅等26000多个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名人,也有清洁工人、无名士兵的安息地。
  
  杜马大厦,顶端飘着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国旗;中间的镰刀斧头,是苏联的标志;下面的双头鹰,则代表着拜占庭帝国。这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标志,以这样的形式比肩而立。
  
  他们铭记列宁的功绩,也戏谑地称其雕像为“打车像”,并把列宁时期苏联的黑暗面写进高中历史教科书;处死尼古拉二世一家后,又为无辜的沙皇子女立碑,发表忏悔。
  
  宗教与民族、历史与现实却在这里勾兑出了奇妙的平衡。这样的和谐,不知是缘于诚实、宽容还是浪漫。就如同7月,暮色离晨光也仅一眨眼的距离。

[NextPage]

喀山夕照。

(傍晚,一位摩登女郎在街角停留。)

彼得大帝冬宫。

(彼得大帝冬宫。)

(喀山夕照。)

街景。

(街景。)

来源:TOP旅行

作者:姚冶

编辑:摇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旅游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