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龙山县八面山。
红网时刻新闻7月15日讯(通讯员 唐东春)在湘西州龙山县八面山的一个120米深的漏斗型岩溶洞穴中,藏着一个“时空胶囊”。近日,湘西州旅游资源普查外业调查组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探访了这处隐秘之地。
科考人员和探险队在洞穴里采集大熊猫属化石。(图片来源: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据介绍,这是源于2022年夏天的偶然发现,科考人员和探险队来到位于八面山深处的溶洞,发现了一块大熊猫颅骨、两块下颌骨和多块躯干骨,经鉴定至少来自三只大熊猫。这是时隔20年后,湖南再次发现大熊猫属化石。最令人震惊的是碳十四测年结果:这些家伙居然在2900年前还活蹦乱跳地生活在这里!
八面山大熊猫颅骨化石。(图片来源: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湘西八面山发现大熊猫属化石是一项极具科学、文化和旅游价值的重大发现。外业调查组认为,未来可通过多维度、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下,进行开发利用的尝试与探讨。
首先,科研与教育价值开发是重要方向之一。可以建立科研基地,开展古生态、物种演化等课题研究,吸引国内外学者交流合作,提升八面山的学术影响力。同时,开展科普教育项目开发,在化石发现地附近建设古生物博物馆或科普展馆,通过化石标本、复原模型、互动多媒体等形式,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大熊猫演化史及湘西古生态环境知识;其次,依托生态旅游与文旅融合,设计主题旅游线路,将化石发现地与八面山的自然景观结合,推出“大熊猫化石探秘之旅”,涵盖化石遗址参观、地质考察、生态徒步等特色项目;此外,联合打造文化IP,挖掘大熊猫与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关联性,开发文创产品、主题节庆,增强游客体验感;还可以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利用VR/AR技术还原远古八面山的生态环境,让游客“穿越”至大熊猫生活的年代,提升科普趣味性。
外业调查组表示,八面山大熊猫化石的开发利用,可成为湘西继凤凰古城、矮寨大桥后的又一标志性名片,推动当地从传统观光游向“科考研学+生态文旅”转型升级,同时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文化传承,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当前,由湖南省文旅厅主导,省地质院协同,省地质调查所担任技术总包单位的湖南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正在火热开展中。普查覆盖全省14个市州,涵盖地文、水域、生物、天象气候、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旅游购品、人文活动及红色旅游等9大主类、27个亚类和134个基本类型资源,旨在全面摸清湖南省旅游资源“家底”,推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来源:红网
作者:唐东春
编辑:施文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