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堃(重庆大学)
据红星新闻报道,10月6日,广东惠州一男子在旅游点就餐时称“炒蛏子和螃蟹两个菜被收661元”,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当事人表示,点餐时未被明确告知价格,商家则称已明码标价并愿公开监控。10月6日晚,商家退还400元,双方达成和解。这场看似“宰客”的风波,最终以退款、删视频、止纷争的方式落幕,留下的是对旅游消费透明与诚信的再思考。
事件的起因,是游客与商家在点餐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当事人称“问价格的时候不说,让我们先吃”,而商家则坚持“已明码标价”。从双方各执一词来看,问题的核心并非价格本身,而是消费过程中的沟通缺失。在旅游景区,部分餐厅确实存在“先消费后报价”的模糊操作,这不仅损害游客体验,也极易引发纠纷。此次事件之所以迅速发酵,正是因为触动了公众对“被宰”的敏感神经。
“人均33元”与“人均300元”的差距,是信息不透明留下的裂缝。红星新闻记者检索发现,该餐厅在美团平台上显示人均消费为33元,但部分差评中却提到人均高达300元。这种巨大差异,正是旅游餐饮市场定价混乱的缩影。在一些景区餐厅,菜单标价与实际结算价格不符、以“时价”模糊标价、以“斤两”做手脚等现象屡见不鲜。平台显示的人均消费,往往基于大量低价快餐或团购订单,难以反映真实点餐场景。这种信息失真,不仅误导消费者,也损害平台公信力。
“明码标价”不是挂在墙上的装饰,而是写进心里的规矩。涉事老板曾表示“所有菜品明码标价”,但“明码”不等于“明白”。在现实中,部分商家虽在菜单上标注价格,却通过“时价”“斤两”“加工费”等方式模糊最终费用,消费者往往在结账时才恍然大悟。真正的明码标价,不仅是“标出来”,更要“讲清楚”。尤其在旅游景区,面对外地游客,商家更应主动告知价格、重量、加工方式等关键信息,避免误解与冲突。此次事件虽是个案,却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诚信经营不是口号,而是每一个细节的透明与尊重。
“监管电话无人接”不是懒政的借口,而是治理的缺口。10月7日上午,红星新闻记者致电惠州市、惠阳区两级市场监管及文旅部门,截至发稿时均未接通。这一细节虽看似偶然,却暴露出旅游消费维权通道不畅的问题。在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游客遇到问题往往第一时间求助监管部门,若此时电话无人接听、投诉无人受理,极易激化矛盾,甚至引发舆情失控。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畅通游客投诉渠道”,各地也设立了“旅游诚信退赔基金”“先行赔付机制”等制度,但关键在于执行。此次事件虽未走向恶性冲突,但若监管能及时介入,或许能更早化解矛盾,避免网络发酵。
旅游市场的清朗,不应靠热搜而应靠常治。每一次“天价餐费”事件的上热搜,都是对旅游消费环境的一次拷问。但我们不能总靠舆论来伸张正义,而应靠制度来预防不公。从明码标价的规范,到投诉渠道的畅通,从平台信息的透明,到监管响应的及时,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守住底线,才能真正让游客吃得安心、玩得放心。此次事件的圆满解决,虽是个案,却是一次民间自我调节的成功样本。它提醒我们:诚信不是高压下的妥协,而是彼此尊重的选择;治理不是事后的灭火,而是日常的深耕。
在旅游复苏的当下,我们更需珍惜每一次游客与商家的真诚相遇。661元的炒蛏子与螃蟹,最终退了400元,但留下的思考价值远超金钱本身。它让我们看到:在信息不对称的消费场域中,透明是最好的护身符;在情绪激烈的网络舆论中,理性是最强的灭火器;在纠纷不断的旅游市场中,诚信是最硬的通行证。愿这场风波之后,不再有“天价”惊扰旅途,不再有“热搜”才能维权,而是每一次交易都清清楚楚,每一份信任都被温柔以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胡玉堃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