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明清古巷,正以“江南最美小巷”之姿成为文旅新地标。
古巷保护性开发历时6年,采用传统工艺修复5.6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完整保留巷道原始肌理。
街区创新打造沉浸式IP体验。
红网时刻新闻5月13日讯(通讯员 孙一茂)2025年1月开街的益阳明清古巷,正以“江南最美小巷”之姿成为文旅新地标,成为不少游客打卡的新去处。这座深藏益阳古城核心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依托全国独有的“拱券撑墙”建筑群和沉浸式文化体验,正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旅新篇章。
位于益阳市资阳区大码头街道的明清古巷,肇始于明代益阳古城西延工程,现存建筑以清代至民国时期为主,完整保留三条总长超250米的“江南最美小巷”。魏公庙巷、玉陵坡巷、灯笼馆巷三条主巷均宽不足2米,两侧4米高的青砖墙体通过罕见的“拱券撑墙”技术衔接,形成全国独有建筑奇观。这片0.2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密集分布着魏公庙等41处文保单位,四大古码头遗址与十七处民国商号旧址交相辉映。
益阳明清古巷成为不少游客打卡的新去处。
作为益阳工商业发源地,古巷见证了“金湘潭、银益阳”的商贸传奇。资江北岸石码头曾为湘中商埠枢纽,现存玉陵坡巷14号等清代钱庄票号遗址,完整保留着益阳“三周一叶”文化名人的活动轨迹。街区创新打造沉浸式IP体验,通过数字技术重现“日看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的航运盛景,非遗市集集中展示小郁竹艺、明油纸伞等32项传统技艺。
据湖南省旅游资源普查技术总包单位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工作人员介绍,古巷保护性开发历时6年,采用传统工艺修复5.6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完整保留巷道原始肌理。如今的古巷形成“一廊三街三巷四码头”空间格局,夜间灯光工程将“拱券廊道”幻化为时空隧道,配合沉浸式体验项目等新业态,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五一”假期,古巷推出“穿越明清”主题市集,日均开展非遗展演20余场次。随着二期修复工程启动,这座承载着600年城市记忆的“活态博物馆”,正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样本。
当前,由湖南省文旅厅主导,省地质院协同,省地质调查所担任技术总包单位的湖南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正在火热开展中。普查覆盖全省14个市州,涵盖地文、水域、生物、天象气候、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旅游购品、人文活动及红色旅游等9大主类、27个亚类和134个基本类型资源,旨在全面摸清湖南省旅游资源“家底”,推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来源:红网
作者:孙一茂
编辑:唐雨欣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