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2025湖南阳明山“和”文化生态旅游节在双牌县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黄江源广场开幕。
红网时刻新闻4月30日讯(记者 周雨墨)暮春时节的阳明山,十万亩野生杜鹃与智能机器人隔空对话。当“花仙子”在湘粤商圈派发“能种出花海”的二维码时,双牌这座湘南小城正在上演一场古老与现代的破壁实验。
4月28日,2025湖南阳明山“和”文化生态旅游节在双牌县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幕。双牌用一场节会证明:被群山环抱的县城,同样能站上时代的潮头。
千年“和”文化解码山区发展新路径
阳明山“和”字展览馆里,展出了7000余幅各界名人题写的“和”字。
双牌的“和”文化,源自千年历史的积淀。早在远古时期,舜帝与象王在此握手言和,开启了中华“和”文化的先河。如今,在双牌的“和”字展览馆里,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的英文题词与两岸丹青同辉,诉说着“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秋沙鸭。
双牌的山水,更是“和”文化的生动写照——这片南岭北麓的土地,80.5%的森林覆盖率不仅是生态数据,更是发展哲学。候鸟迁徙的千年鸟道上,日月湖湿地与中华秋沙鸭年复一年履行着生命之约。潇水蜿蜒成的“温馨驿站”,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柳宗元笔下的“欸乃一声山水绿”与零陵渔鼓敲响的《山水谣》相融相交。
杜鹃花海景区,小朋友被可爱的机器狗吸引。
“和”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而是融入生活、推动发展的动力。当游客在竹海市集端起现磨咖啡,在杜鹃花海体验现代智能机器人,“天人合一”不再是典籍里的概念,而是可触摸的生活场景,更是文化与生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生动实践。
双牌人用行动诠释:传统文化从不是发展的枷锁,而是解码未来的密钥。
从“门票经济”到生态价值链
春日市集上,游客们在了解虎爪姜衍生农产品。
当多数山区困在“卖风景”的循环里,双牌用三组数据重构生态产业逻辑:虎爪姜出口东南亚,竹制品年创汇3000万美元,竹农收入增长40%。这背后是一场“生态产业化”的深层革命。
双牌的破局也在于“产学研”闭环的构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然教育基地的揭牌,带来了“以竹代塑”等先进技术,打通了“高校实验室-田间地头-消费市场”的转化通道。“以竹代塑”技术——院士团队攻克的竹材防霉专利,让30万亩竹林变身全球绿色工厂。生态资源在“产学研”闭环中完成价值跃迁。
双牌特色的冰箱贴和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引人驻足。
在2025湖南阳明山“和”文化生态旅游节的春日市集上,虎爪姜制成的姜糖、竹纤维编织的包包、双牌特色的冰箱贴和明信片、“林副产品”等伴手礼惊艳亮相,组成了立体的“绿色产业图谱”。
游客购买的既是伴手礼更是“绿色股票”——每笔消费都在参与生态价值转化。这种“产业思维”的突破,让双牌跑出了山区小县城的“加速度”。
一场北纬25度的数字“奇袭”
送花使者“打卡”深圳湾万象城。
4月23日至26日,一场以 “送你一朵杜鹃花” 为主题的创意城市营销,让双牌在广州、深圳、衡阳、长沙的核心商圈完成了一次精准“种草”。
双牌用一朵“会开花”的二维码完成精准“爆破”。扫码进入活动专属页面,就可参与线上互动,“云游”湖南双牌阳明山。二维码还链接至活动专属页面,展示湖南双牌阳明山的壮美风光、杜鹃花的生长习性以及旅游节的精彩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在享受“云游”乐趣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阳明山的魅力。
在长沙中心城区,向市民赠送杜鹃花和阳明山景区门票。
手机屏里“炸开”的漫山杜鹃,不仅是大自然的视觉奇观,更是传统文化对接Z世代的信号放大器。
这场“送你一朵杜鹃花”的营销,让地理屏障消融于数字桥梁。深圳妈妈的朋友圈“种草”,新疆游客的跨区打卡,验证了“线上裂变+线下转化”的传播公式。当杜鹃花成为可分享的“社交货币”,深闺秘境便拥有了破圈的“数字化身”。
阳明山上杜鹃花绽放。
从机器人花海互动到云游“阳明山”,双牌的实践证明,科技赋能不是技术炫技,而是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接口”。
当杜鹃花通过二维码在手机里“绽放”,古老的山水便有了接轨时代的“数字分身”。科技让双牌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湘南秘境,变成了社交平台上自带流量的“网红打卡地”,那些在竹林间穿梭的直播镜头,正将北纬25度的春天,变成都市人的周末刚需。也为山区县城突破地理局限、实现跨区域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破圈”范式。
小县城的“和”命题:在限制中创造无限
游客穿梭于杜鹃花海中。
双牌的破圈,本质是“和”文化的当代表达。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之间,在文化传承与数字转型之际,这座不足20万人口的小城始终在寻找动态平衡。
2024年双牌共接待游客人数532.32万人次,同比增长8.85%,实现旅游总收入53.12亿元,同比增长9.25%。游客们用脚步投票,验证了“有限开发,无限增值”的山区哲学。
红色杜鹃吸引游客驻足打卡。
当万亩杜鹃红与院士实验室同框,当渔鼓声声与跨境电商共振,从“和韵天成”的自然馈赠,到“和景毓秀”的文旅创新,再到“和脉相连”的两岸同心,双牌的破圈之路,是“和”文化的生动实践。
它告诉我们,地理边界从不是发展的天花板,只要找到传统基因与当代审美的“翻译器”,在生态与发展的共生里,每个“小县城”都能拼出属于自己的“大未来”。
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杜鹃花海。周秀鱼春/摄
当春风再次拂过阳明山,杜鹃花海依然绚烂,而双牌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这里的“和”风,正吹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人看到山区县城的无限可能。
来源:红网
作者:周雨墨
编辑:施文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