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遇见福地怀化②丨从远古稻粒到“禾下乘凉”,读懂怀化的文明温度

来源:红网 作者:何超 胡邦建 李长宏 史凌松 编辑:施文 2025-09-16 13:24:01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走进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遇见福地怀化。这个9月,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化身文旅体验官,在五溪大地感受旧时光、邂逅新风景。9月15日起,请跟随我们的文字和镜头,去福地怀化走一走,发现另一种向往的生活。

记者踏入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超 胡邦建 李长宏 史凌松 怀化报道

踏入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第一眼望见的,是袁隆平亲手题写的那行字——“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阳光穿过老樟树的叶隙,落在斑驳的红墙上,鎏金大字依旧铮亮,一如那位老人毕生未曾褪色的梦想。

这里是杂交水稻发源地,却更像一座露天的丰碑。1953年,袁隆平就是从这里起步,把一生“种”在了田埂上。1961年7月那个清晨,他弯腰在试验田里发现那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一株野稻的垂首,换来的是亿万人的温饱。

3854d7533c325875527127198b1aadf4.jpg

袁隆平家风家教纪念馆,这里留下袁老诸多的记忆和痕迹。

“他从这里走出,却把根永远留在了安江。”讲解员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陈列馆里,一张张老照片、一篇篇论文手稿、一帧帧黑白影像,拼出一段“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炽热年华。

袁隆平曾说,安江是他的第二故乡。“最想吃的菜,是安江菜;最想说的话,是安江话。”在这里,他与妻子邓哲相识,在这里,他写下《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安江,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一个科学家精神的原点。

68c567fce4b09cae514b984e.jpg

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内,水稻在生长。

老校舍、红砖房、试验田、玻璃温室、放生池……时间仿佛在此停驻。310亩的纪念园中,穿行着赤脚研学的少年、手捧稻种的国际学员。他们踩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曾印下袁隆平的足迹。那一株改变世界的稻穗,如今已长成覆盖全球的良田,也长成一种精神——务实、坚韧、心怀苍生。

高庙遗址博物馆静立于沅水北岸,我们乘船前往。

而文明的种子,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已埋下。

距离安江农校不远处,高庙遗址博物馆静立于沅水北岸,我们乘船抵达对岸。建筑以“一粒种子”为意象,夯土立面质朴如山壤,线条如稻穗般柔和生长。推开沉重的大门,仿佛推开一段被封存的时代。

高庙遗址博物馆。

7400年前的碳化稻粒,在展柜中静谧陈列——这是长江中游迄今最早的稻作实证。它无声,却震耳欲聋。它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不仅是现代杂交水稻的摇篮,更是中华稻作文明的古老源头。

三万余件出土遗珍,六十项“世界之最”。白陶凤鸟纹陶器、獠牙兽面、八角星象图……这些7800年至6600年前先民创造的艺术与信仰体系,惊艳如初。尤其是高庙白陶,采河谷高岭土与山地黏土,纹饰精美、仪态神秘,不仅改写了中国陶瓷史,更成为后世图腾与信仰的源头。

纹饰精美的陶器,在默默述说着先民的智慧。

展厅以“凤起高庙 文明根脉”为主题,系统呈现五大部分内容。行走其间,恍如漫游于史前智慧的星河。陶艺部落里,孩子正亲手拍打陶土,刻下八角星纹;遗址核心区重现七千年前的生活场景;那座12米高的不锈钢凤鸟雕塑,则如穿越时空的使者,连缀起远古与现代。

2023年,《关于加强高庙遗址保护利用的决定》实施,这片胜地正式步入法治化、科学化保护轨道。2024年,高庙遗址博物馆全面开放,高庙遗址入选湖南省首批大遗址名单。文明,从此不再沉睡于黄土之下,而是可触、可感、可传承的鲜活存在。

记者手记:

走进安江,本是追寻一株稻的故事,却意外走出一条文明的河流。

在安江农校,触摸的是一个人如何用一生回应“天下饱暖”的使命;在高庙遗址,见证的是一片土地如何用七千年时间书写“稻作起源”的史诗。它们一今一古,却遥相呼应——都是从土地中生长出的智慧,都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奇迹。

我们看到,“福地怀化”的福,不只藏在山水之间、商脉之中,更生长在这片土地最古老的根系里。是稻浪翻滚的温暖,是炊烟升起的安宁,是文明延续的脉动。

来源:红网

作者:何超 胡邦建 李长宏 史凌松

编辑:施文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our.rednet.cn/content/646943/50/1528559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旅游频道首页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