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人人皆可当主播”的竖屏时代,网络主播们活跃于你我身边,以个体之光,点亮社会舞台,折射奋斗者的平凡与不凡。红网时刻新闻从6月18日起,推出“平凡的主播”系列融媒体报道,用镜头对准多位网络主播,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展现自媒体时代的个体价值,从他们身上看到坚持的力量。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邦建 李长宏 长沙报道
夏日的长沙县路口镇荆华村,蝉鸣声中透着泥土的芬芳。
夜幕降临,阵阵鼓声在村老年活动中心响起,直播间“余丹(乡村文化)”准时开播。镜头里,一支由当地村民组成的打鼓队敲起了铿锵鼓点;镜头外,主播余丹用地道的长沙话向网友做介绍。
这里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专业的聚光灯,却充满了最真实的乡土气息。
长沙县路口镇荆华村,主播余丹开启直播,向网友展示当地的乡村文化。
余丹直播现场。
从装修到直播:回乡的心热起来
“大家好,我叫余丹,来自长沙县青山铺镇,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面对镜头,余丹总是这样介绍自己,语气里带着家乡的热乎气。谁能想到,这位在直播间里落落大方的主播,曾是有着十几年工龄的装修工。
早年在城里从事装修的经历,让余丹见过城市的繁华,但内心那根牵着家乡的线,却始终没松过。
“我来自农村,我的根也在农村,对这片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在一次偶然的接触中,余丹对直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对乡村的眷恋,让他做出了重要决定——返乡直播。
2024年10月,余丹架起手机,在抖音上尝试起了直播。爱好文化艺术的他,将直播内容瞄准了唱歌,搭建了一个以“乡村舞台”为主题内容的直播间。
“第一场直播是在自己农村的家里,当时还有点紧张,但看到弹幕里有人点赞,特别是乡亲们的支持,我就知道找对了方向。”余丹笑着说,希望用歌声当“介绍信”,让更多人知道长沙县的乡村,宣传当地的文化。
余丹用手机拍摄和记录乡村打鼓队进行表演的画面。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百姓舞台”搭起来
和其他主播不一样,余丹的直播没有固定的舞台和场地,乡村就是他的“移动舞台”。从事直播以来,他背着设备走遍了长沙县各个角落。今天在路口镇的老年活动中心,明天去金井镇的集市,后天又可能搬到江背镇的田野间。
面对余丹的选择,他的家人起初并不支持。“你做这个直播又赚不到什么钱,干脆干回老本行算了。”家人的质疑并没有改变余丹的想法。“我热爱这份事业,热爱乡村文化。”凭着一股执着劲,余丹坚持了下来。
开播前,余丹认真调试直播设备。
“其实,我们每个村子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和爱好文化艺术的村民,要让乡亲们自己当主角。”最开始直播时,余丹只是自己独自唱歌,后来发现现场围观的村民们藏着不少“绝活”:有人会跳舞,有人会打鼓,还有人会唱传统民歌。他尝试拉着村民们一同表演,“一个人的舞台是渺小的,乡村文化传播需要更多人共同参与。”
如今,在余丹的带动下,他的直播间成了大家都可以参与的“百姓舞台”。一开播,便有许多同样爱好文化艺术的村民自发前来,在镜头前展示才艺,推介自己家乡的文化、美景、美食。
直播中,余丹和同样爱好文化艺术的村民进行互动。
从流动到固定,乡村的根扎下来
“对我来说,现在的直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谈及直播以来的收获,余丹的脸上满是笑意。在他看来,直播既提升了各方面的能力,还结识了一群兴趣相投的朋友,更用镜头宣传了乡村文化,这是自己一直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从初次面对镜头的紧张忐忑,到熟练地和网友互动,余丹在直播的道路上扎下了越来越深的根。今年,他还投入几万元,购买了一批新的设备,计划建设一个固定的直播基地。
“希望直播基地建好后,通过固定+流动的直播形式,让更多爱好乡村文化的村民一同参与,将家乡的文化、工艺产品和土特产推向更广的地方。”面对未来,余丹满怀信心地说道。
夜色渐深,余丹的歌声还在继续。镜头里,村民们的笑脸映着灯光,屏幕外,长沙县的名字正被越来越多人记住。这个平凡的乡村文化主播,正用最朴素的方式,为家乡的推广轻轻唱着一首属于土地的歌。
出品人:李俊杰
总策划:汤红辉
执行策划:王淑娟、袁思蕾、石凌炜
拍摄:李长宏
剪辑:刘铮
设计制图:庄程
来源:红网
作者:胡邦建 李长宏 刘铮 庄程
编辑:唐雨欣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