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汤芸瑄。
编者按: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安化县双烟村,在千年银杏树下召开屋场会,播撒革命火种。1938年至1939年,这里作为抗战第十一兵工厂的重要驻地,用热血铸就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防线。如今银杏树依然挺立,双烟村的乡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接力奋斗。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22日起,红网推出《银杏树下屋场会》系列报道,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双烟村,聆听历史回响,感受新时代脉动。
抗战双烟欢迎您!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雅如 李长宏 胡邦建 安化报道
盛夏的安化,山色如黛。我们驱车从长沙赶往这个藏在雪峰山脉深处的小村庄——双烟村。吸引我们的,是那棵千年银杏树下正在举行的特殊“屋场会”。
一进村,迎面碰上了湖南出版集团驻双烟村工作队队长黄立。这位戴着草帽、裤脚沾满泥土的汉子,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村里情况。他指着蜿蜒的山路说:“这里地形复杂,耕地资源有限,产业规模偏小,还没形成支撑乡村振兴的稳定产业体系。”
起初有些犯难,但当他走过村口的石桥,看到那些抗战时期留下的兵工厂、防空洞、哨岗亭时,他明白——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或许就是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钥匙。
“欢迎来到抗战双烟!”双烟村村支书尹志锋热情地招呼我们。他身后那棵千年银杏树枝叶婆娑,仿佛在诉说往事。“1935年红军就是在这棵树下召开屋场会,今天,我们要在这里商量村里吃‘旅游饭’的大事。”
村里最高的那棵银杏树。
屋场会上,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这几年游客最多时有3万人呢!”一位大爷竖起三根手指。“可人家转个把小时就走了。”旁边的大婶接话道。驻村工作队的姚泰阁在本子上记着大家的建议:办民宿、开讲堂、对接水库码头的游客……
村民夏元珍挎着竹篮走来,新鲜的李子在阳光下泛着紫红的光泽。“自从搞红色旅游,我家菜园子的菜都不够卖喽。”她笑呵呵地招呼大家品尝李子,眼角的皱纹里盛满喜悦。
日子越来越好,夏元珍的脸上时刻洋溢着微笑。
说起来,村里红色文化底蕴着实深厚。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在双烟村千年银杏树下召开屋场会,留下许多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作为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的重要驻地,1938年至1939年,双烟村持续为前线提供武器弹药,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底,日军飞机轰炸村庄,上百名军民用生命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现如今,时光的痕迹处处可见:废弃的兵工厂车间里仿佛还能听见机器轰鸣,那些依山而建的防空洞,依然倔强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
建于溶洞内的兵工厂,夏日格外清凉。
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尹志锋是最了解的人。2013年,因母亲身体不好,他辞去浙江的工作回到双烟村。2014年,他被选为双烟村党支部书记。
想致富,先修路。那时的双烟村,出村要搭船,到镇上都得花半天工夫。2014年下半年到2016年期间,村里开了185场屋场会,讨论的都是修路的事。上头的款项到达后,村里给村民发工资,大家一砖一石把这条路修了起来。
双烟村景色秀美,依山傍水。
修自家门口的路,村民们格外上心,尹志锋几乎住在了工地上——只有他知道,母亲因道路不通延误救治的遗憾,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2022年夏天,村委会工作人员尹智丹的母亲被山里的五步蛇咬伤,得益于这条新修的路,只用了1个半小时就赶到了县城医院。
路修好了,就能帮助更多村民。
走进尹氏宗祠,了解双烟村的红色历史。
2016年,专家来村考察,尹志锋才知道村里藏着如此厚重的历史。此后,他挨家挨户征集文物,在一次次屋场会上耐心解释。渐渐地,这家捐出了珍藏的子弹壳,那家翻出了泛黄的抗战日记……
如今,修缮一新的尹氏宗祠里,这些老物件静静诉说着往昔。而银杏树下的屋场会,已延续了90个春秋。1935年,红军在这棵树下召开屋场会,12名青年毅然参军。而现在,村民们讨论的,是如何让红色记忆变成乡村振兴的源泉。
胜利路,位于双烟村村民服务中心东侧。
“走,我和智丹带你们逛逛咱们村里吧。”会后,工作队队员陈勇戴上草帽,带着我们走上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村民们载歌载舞的胜利路。
(未完待续)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雅如 李长宏 胡邦建 汤芸瑄
编辑:唐雨欣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