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全球正处在数字化转型的热潮中,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文旅产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能。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科技人才更是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支撑。
一、深挖地方文化潜力,丰富文旅融合新内容
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注重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例如历史遗迹、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文化等诸类地方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并将其转化为独具地方特色且具备吸引力的文旅产品,借此丰富文旅融合新内容。同时需要注重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展示,巧用数字流量来传承地方文化特色。《非遗里的中国2》以地域为单元,通过互动体验、文化解读、秀演呈现等多种形式,带领观众走进不同省市的非遗街区,体验当地非遗项目的魅力,成为文化活态传承与展示的成功案例。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存储和重要根基,鉴于当前文化遗产仍然存在保护力度不够、部分文物遭到损毁破坏等现象,加强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势在必行。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科学手段有机结合,建立规范有效的文化遗产管理系统,例如构建智慧博物馆系统、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平台。面对当前文化遗产传承人存在欠缺问题,应当立足培育文化遗产传承人,借助校企合作、社会选拔等渠道定期培养文化遗产接班人,举办文化遗产传承研修培训活动。积极呼吁民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借助网络平台或线下活动扩大宣传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多重价值,促成智慧管理、文化传承、民众意识的全方位提升。
促进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打破传统的产业界限,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应当尝试融入多重文化元素,实现文化和旅游的交融发展。如“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非遗文化”等,延展“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特色,借助“金”点子来激发文旅产业新活力。同时需要重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将地方文化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协同调配,共同致力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例如,四川西昌以资源整合实现品牌聚合,该地充分挖掘了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不断探索文旅资源品牌保护利用转化路径,把以建昌古城、唐园、高山堡陈家大院等为代表的文旅新地标呈现在游客眼前,促使四川西昌文旅资源品牌知名度日渐提高,实现了文化资源和旅游业态的“情景交融”。
二、持续深化科技赋能,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
科技是旅游的创新引擎。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单一且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融合高科技元素和丰富文化体验的多元化旅游方式更受青睐,促使文旅产业亟待创新转型。持续深化科技赋能,是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的关键步骤,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文旅行业注入新的动能。
数智技术融合引领文旅产业新升级。数智技术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有机融合,是在数字化基础上融合应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的过程。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充分发挥数智技术在文旅领域的技术创新作用。合理利用AR、VR、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构建的智慧旅游平台,对旅游信息的实时监测、分析与管理,以此来提高文旅产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同时借用数智技术的强大功能,使单一的文旅产品向多元化与沉浸式产品转型,从而满足日益变化的大众需求。
智慧建设构建提升旅游服务新品质。借助智慧旅游平台,使游客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来获取详尽的旅游信息。充分利用智慧建设的旅游服务个性化与定制化功能。通过分析游客的旅游偏好与消费习惯等行为,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搭建景区智能化的监控平台,协助现场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突发事件,排除景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丽江古城”智慧景区为例,该景区积极引入5G、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结合景区管理和旅游服务实际需求,构建了一套全面且先进的“5G+旅游体系”,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新活力,也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旅游服务新品质。该景区打造了智慧旅游新样板。
科旅文互融重塑旅游文化新体验。重视科技、旅游与文化之间的交叉融合,由VR、AR、MR等前沿技术打造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能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如“永恒的巴黎圣母院”VR数字沉浸展、“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隐秘的秦陵”VR沉浸式体验等此类众多沉浸式文旅IP使游客从不同角度体验了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再者,由数字化技术打造的具有创新性和互动性的文旅产品,如数字博物馆、数字藏品、虚拟旅游路线、数字人互动等,能够多方位重塑游客的旅游文化新体验。
三、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培育科技人才新支撑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坚持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大对旅游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并注重搭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旨在为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加强政策引导,搭建平台共享。强化科技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政府部门应当从顶层设计把握文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并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及市场经营主体应当积极协调内部业务资源,为和谐有序的智慧发展环境贡献力量。在政策的引导下,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也是各地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方式,如成立文化交流中心,举办文化交流论坛等。竭力打造由政府引领、企业牵头、地方参与的文化交流平台,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文化交流环境。
鼓励企业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企业是市场的主力军,应当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支持企业研发生产智慧旅游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扩大智慧旅游供给。促进新生态的文旅力量整合文旅、历史、人文、生态等多方面的资源叠加,加快培育一系列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文旅项目,促进企业以磅礴之力奔赴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赛道。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出台帮扶政策,如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在知识产权、企业的创新成果和合法权益方面加大对企业的保护力度。
做实人才支撑,提高创新能力。夯实高质量人才支撑,应当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养具备“科技+创新+专业”素质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构建人才工作“软实力”,赋能发展“硬支撑”。优惠的人才政策也是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人才投身于文旅产业的重要磁力,积极推动人才引进政策,强化文旅产业人才支撑势在必行。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韶山红色文化旅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郑群明 陆佩雯
来源:红网
作者:郑群明 陆佩雯
编辑:莫楚宁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