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鼓励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探索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2.5天小长假政策措施”。
目前,我国已有河北、江西、重庆、甘肃、辽宁、安徽、陕西、贵州、福建、浙江和广东等10多个省份出台了鼓励2.5天休假的意见。
2.5天休假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又将如何保障落实?对此,《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尊重休假权利
完善福利制度
2015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其中要求: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并抓好落实。鼓励错峰休假。在稳定全国统一的既有节假日前提下,各单位和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带薪休假与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某些行业的工作时间仍然偏长。
钱晖(化名)从事保险行业,他所就职的单位规定假期为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另有年假15天。但由于时间紧、任务多,为了赶业绩,钱晖几乎每年都不会休完年假。
“平时双休日基本可以享受,偶尔加班会提前通知。如果有年底的业绩大会或者企业交流合作等会议,就需要随时加班、开会。”钱晖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副教授张丽云认为,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虽然国民生产总值很高,但是人均GDP仍然偏低。因此,有的人或家庭对财富的感知度还有待提高。另外,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很多劳动者的消费观念在慢慢转变,认为并不需要过度积累财富,只要能满足生活需要就可以了。但这种消费观念还没有完全调整到位,所以有些劳动者愿意接受加班,主动适应高强度工作模式。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某些行业“假少、工长”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相关。当前,我国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休假制度的过程中。随着对中秋、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法定节假日天数在不断调整,休假福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张丽云认为,2.5天小长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些地方的决策者、立法者对休假福利制度进行改良的有益思考。这种出于实际情况考虑的人性化设计,说明我国休假福利制度建设朝着更符合工作实际情况、更有人情味的方向发展。
丰富出行选择
激发员工动力
某媒体官方微博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2.3%的网友支持鼓励实行2.5天小长假,仅有5.7%的网友反对,另有10%和12.1%的网友选择了“因地制宜”和“反正与我无关”。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从事不同行业的上班族,这些人对2.5天小长假均有较高的期待。
一家车辆生产企业装备部门的一名员工认为,2.5天小长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班的压力,多一些时间放松休息。
这名员工告诉记者:“在我们单位,有家住郊区或外地的同事,路上往返就需要4至5个小时,平时工作日基本只能住在单位宿舍,周末再回家。有时赶上周末值班,两天剩一天,还有半天耽误在路上,于是干脆周末也不回家了。如果2.5天小长假能够得到落实,周末回家的时间就更宽裕了,同事们也能多点时间陪伴家人。”
一名教育行业工作者说:“平时双休日如果选择去郊区旅游,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会开夜车赶路,又累又不安全。如果推行2.5天小长假,多出来半天正好用在路上,也能玩得更尽兴。”
随着一些地方出台意见鼓励2.5天休假,一些在线旅游电商也纷纷采取行动,推出2.5天旅游线路、“周末游”产品并配有红包、津贴等优惠服务,吸引消费者眼球。
张丽云认为,当前经济结构正在逐渐调整,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就促使人们去思考,需要怎样为消费经济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2.5天小长假显然是出于这一考虑而提供的一种比较好的制度设计。比如,对于一个家庭周末出游来说,双休日两天可能不够用。而现在的清明、五一等小长假往往会存在出行高峰,有些家庭感到不太方便。如果有了2.5天小长假,就能丰富人们的出行选择。
汪玉凯认为,休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但也要视不同单位、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休假福利制度的探索不应以牺牲社会效率、经济发展为代价。
目前,有些地方出台关于2.5天休假的规定已经比较具体。据了解,自2016年4月1日起,山西省晋中市、江西省吉安市开始正式实行2.5天休假模式,两地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每月可享有两次周五下午调休安排。为避免影响群众办事,两地均提出相关措施,要求不得因弹性休息而影响工作正常运转。江西省上饶市规定,每年6月1日至8月31日实行2.5天小长假。湖南省宁乡县旅游局规定,每年7月1日至10月1日实行周五下午与周末休假。
“2.5天小长假并不会对正常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从个人精力方面来看,一个时间被工作填满的劳动者,他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有可能出现萎缩,由此导致工作效率可能不如那些张弛有度的人。相反,如果用人单位能根据实际情况较好地推行2.5天休假,很有可能会激发员工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张丽云说。
采取灵活策略
制定具体方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班族最关心的是2.5天休假政策如何落地。
一名医疗行业工作者说:“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平时的双休日休息都无法保证,2.5天休假似乎有点奢侈。”
对于那些坚守在特殊岗位、不能享受同等休假权益的劳动者,张丽云认为,从长期来看,这些岗位的劳动者并不会有过多的权益损失。如果国家在已有假期之上,鼓励推行2.5天小长假,对于这些特殊岗位的员工来说,其实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谈判能力。即这些劳动者已经无法完全享受原来的假期,那么新的福利政策则依旧无法与其他劳动者一样同等享受,这样势必会有其他形式的补助措施来平衡休假时间不足的问题。因此,特殊岗位的劳动者并不会过分减损其应有的福利。
“2.5天休假制度也会促使用人单位重新考量、不断完善本单位的休假福利制度。比如,针对特殊岗位实行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保障不能正常休假的劳动者的权益,切实做到尊重所有员工的休假权利。如果用人单位在内部的轮休制度上作出更多变革,这对广大劳动者来说,也比较有利。”张丽云说。
汪玉凯认为,某些特殊行业从业人员对2.5天休假提出的质疑,最能直接反映这一制度设计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某些带有服务性质的行业,包括互联网行业,确实存在休假福利制度难以落实的情况,但从全社会来讲,不能让类似现象普遍存在。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应该在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基础上,对这些行业的特殊性进行全面考虑。
张丽云分析称,任何政策在落地之前,都会面临一些修改、调整。2.5天小长假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需要不同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作一些人性化设计、调整。尤其对那些大型企业、生产线企业来说,不同的工作标准、不同的员工数量,都需要采取灵活的调整策略。针对不同岗位的劳动者,如何合理规划他们的休假福利,让每个员工都能享受到应有的休假福利,这对每个用人单位来说都是一个挑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确保休假福利政策落到实处。
“2.5天小长假能否在全国推行,还需要更长时间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和探索。通过实践检验后,用准确数据作为支撑,从各个角度总结经验利弊,由此调整设计出更加符合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的休假福利制度,再进一步在全国推行。这个过程不宜操之过急。”汪玉凯说。(杜 晓 戴雪晴)
来源:法制日报
编辑: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