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世园会的召开,妫汭河畔的北京世园会正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然而在园区湿地溪谷景点的一处栏杆上,百余只错落有致的金色小鸟却被游客拧下顺走,开园尚不足1个月,金鸟模型只剩下不到10只。(5月26日 光明网)
文明旅游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今天,不文明行为仍在各大景点中随处可见。2015年国家旅游局颁布实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作为国家首次出台的关于治理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文件,该《办法》也被称为官方版的旅游“黑名单”。“黑名单”主要对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记录,旅游主管部门要通报游客本人,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通报。
但是“黑名单”颁布实施以来,游客不文明行为难判定、法律后果不明确、实施过程存在困难等问题,一直是其未能被广大游客重视,未能真正有效规制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原因。所以要想让游客能控制住自己的不文明行为,除了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外,当下最紧迫也是最有效的就是让“黑名单”真正长出牙齿,提高威慑力,警醒游客。
在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中,有三位游客被列入“黑名单”。而其中两位游客皆是因为不文明行为被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引发网友强烈谴责,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后被纳入旅游不文明游客记录。从中不难发现,似乎只有事情被传上网络“被闹大”,才会引起有关部门注意。可是旅游监管不只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旅游景区、旅游主管部门的责任。只有旅游景区加强监督管理,在不文明行为发生的第一线就警告、制止,将违反《办法》规定的游客上报主管部门,实现对不文明游客的及时惩治。要让“黑名单”主动出击,对游客不文明行为有效记录,才能让游客有所顾忌。
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信息,截至目前只有35人被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虽然《办法》说明被保存的不良信息将会影响游客的再次出游,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出境、银行信贷等。但是记录档案显示,对最新一批被纳入“黑名单”的3人的惩处,均未有影响征信及生活的类似表述。如果纳入“黑名单”就真的只是单纯的“被纳入”,那么 “黑名单”在惩治力度上就如同“纸老虎”。唯有将不良信息和其他征信系统联网,联合多个部门让惩戒落地,才能从根本上赋予“黑名单”威慑力。
“黑名单”从颁布实施以来一直面临许多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增加了游客不文明行为的“道德成本”,在给当事人带来强烈舆论压力的同时,也为其他游客竖起了心理上的“警戒线”。可是少数的警示例子和纳入后形同虚设的惩戒,却让不文明行为成本降低,游客依旧肆无忌惮。只有让“黑名单”长出牙齿,不文明行为者才会有“痛感”,也才能真正“敬畏”得起来,更多人真正“自省”得起来。
文/韦力莘
来源:红网
作者:韦力莘
编辑:戴科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