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 郭勇军 刘亮节
大山茶厂成就一篇佳话
初冬的乌云界,冬雨绵绵、寒意袭人。在云雾缭绕的大山脚下的君和野茶厂,却是暖意阵阵,笑声不断。茶厂掌门人詹立君正和茶厂员工、村民们一起盘点一年的收成,商讨茶厂来年发展大计。
见到我们来到,詹立君打开了话匣子,兴奋地聊起了茶厂往事。
乌云界地处桃源东南部,为武陵山和雪峰山脉交会处,山高林密,风景怡人。2006年被划为保护区。俗话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于道路崎岖,交通不便,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出售林木。但被划为保护区后,林木不能砍伐,经济收入更加拮据。
2015年,桃源县实施“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招商扶贫战略。詹立君响应号召回到故乡乌云界,经过前期周密考察,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利用先前山上原有的野菜树,投资2000万元,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茶厂。
村民复耕一亩茶园,茶厂补贴300一500元,同时茶厂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村民手中的鲜茶叶,确保茶农收益。茶厂每年还拿出盈利的20%用于年底分红。去年总额达到40万元。对于入股的村民,年终另外再享受12%的分红。茶厂生产的有机红绿茶,由于绿色无污染,品质优、口感佳、生态环保,屡获大奖,畅销省内外。去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带动周边6000多人致富,其中有1270人为建档贫困户。茶农人均收入增加上千元,工厂工人年收入人均近3万元。
“搭帮县里扶贫政策好,不仅老百姓脱贫致富了,茶厂的明天也会更加辉煌。”詹立君对茶厂的未来信心满满。
其实君和茶厂的励志故事,也只是桃源县实施扶贫开发战略的一个缩影。在4400平方公里的桃源大地,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在黄石镇新湾村,有不向命运低头的农家妇女黎祖华,虽然丈夫长期患病,但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搞养殖、种辣椒。以自己的苦干巧干、务实和自信,借扶贫东风走上了致富道路。
在九溪镇官坪村,有人残志坚的村民罗杰,组织五名残疾人开办生态豆制品厂,得益于桃源县免费技能培训,经营效益百尺竿头节节高,一路欢歌奔小康。
在架桥镇叶定坡村,有因病致贫的农户覃小四,又是种油茶、花木,又是搞蛋鸡养殖。八面来财,风生水起,仅两年时间便已彻底脱贫。
当然这些脱贫致富的活生生的例子,主要来源于桃源县实施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桃源县从一开始就把扶贫工作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来抓。
由27名县级领导带队,135个后盾单位参与,组建了34个县委驻村帮扶工作队,并抽调68名高素质干部长期驻村工作。同时,明确了3453名县乡干部按要求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原来结对的村组干部也统一调整为县乡干部,基本实现了帮扶力量均衡全覆盖。今年8月还集中开展了“干部结对帮联月”活动,9月发起了“周末扶贫日”活动,10月开展了“全国扶贫日”活动,做到了帮扶工作长抓不懈,一抓到底。
扶贫发力谱写一段辉煌
从2014年到2016年,全县共有34605名贫困人口脱贫,24个贫困村退出。2017年预计将有逾万人脱贫,20个贫困村脱帽。
由此上溯到3年前,桃源县共识别贫困人口77453人,贫困村66个。主要分布在西安、茶庵铺、杨溪桥、理公港等自然条件艰苦,区域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地区。
两相对比,三年时间贫困人口数下降超过一半,成绩斐然。
“这主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桃源县扶贫办主任罗培煌认为,脱贫攻坚讲的是政治,干的是民生、体现的是大局、反映的是党性。
近年来,桃源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讲话精神,以及省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紧扣精准二字,大力实施产业、金融、教育、健康扶贫,加强保障力度,以资源开发为基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贫困群众收入。
为此,桃源县计划从2016年开始3年内易地扶贫搬迁11967人。去年完成3149人,建成集中安置点14个,并迎来了常德市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召开,龙潭镇杜家坊和枣儿垭2个集中安置点作为全市的样板工程进行了展示,先后吸引周边多个县市来桃源参观学习。
今年易地扶贫搬迁全部采取分散安置方式,搬迁3787人、1096户,现已全线开工,有1055户完成主体工程,416户已入住新房。同时,出台了《桃源县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启动了易地搬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其工作经验代表常德市在全省进行了推介。
桃源县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支持贫困户申请小额贷款,破解资金难题。去年,全县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8219笔、35283万元,放贷量全市第一、全省第二,迎来了常德市金融扶贫现场会的召开。今年计划再发放1亿元,现已完成8200万元,11月可实现预期目标,将远超全省4117万元的考核标准。同时,通过扶贫开发公司发放贷款红利2450万元,每个贫困户每年可直接受益2400—4000元,惠及2万多贫困人口。
全县建成村级光伏发电站10座,集中开发油茶8000亩、七星椒1550亩、南竹3万亩,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受益贫困群众达1.5万多人。观音寺镇舒溪村立足富硒资源优势,发展富硒皇菊产业基地200多亩,每亩可实现纯收入5000元以上。沙坪镇湖湘坪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乌云界“花源里”旅游景区,成为全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同时,试点推进“企业+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在杨溪桥镇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10万元,购买茶园284亩,通过“君和茶叶”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吸纳贫困户就近作业并参与分红,很好地解决了周边9个村、325个贫困户、1065个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在持续推进教育三年攻坚、薄弱学校改造、合格学校创建等一系列项目的基础上,今年,桃源县再次投入1.8亿元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其中,投入1.4亿元完成旱厕改造项目28个3595平方米,新建教学及辅助用房4.3万多平方米,维修改造教学及辅助用房3.8万多平方米,改造田径运动场9个,新建教师周转房214套;投入3000万元推进教育信息化,配备多媒体教室113间,计算机教室75间,班班通教室560间,电脑3000台;投入1000万元推进实验室设备和教学仪器配备,配备农村中小学成套实验室物理7间、化学18间、生物4间、科学33间,教学仪器涵盖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小学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科目。持续的高强度投入,让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得到了省义务教育均衡县督导评估组的高度肯定。建立全县贫困学生全覆盖帮扶台账,落实扶贫助学基金4000万元,资助学生5000多名。
大力实施送培到县、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等培训项目,对全县教师实行全方位、滚动式的培训。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把文昌中学、实验学校、漳江小学等全县中小学的龙头学校作为开展教师培训的基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2015年以来,全县共完成“国培计划”培训6492人次,“省培计划”培训337人次,市培培训356 人次,县培培训6897人次。2015年、2016年,桃源县连续两年在省国培办的年度绩效考评中被评为A类项目县。创造了师训工作的“桃源模式”。因教师培训工作成绩突出,2015年,县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
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大病救助基金,共救助近1000人次,发放救助金400余万元,医疗救助“三个一批”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工作正在推进中;每年开展贫困对象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就业培训、“两后生”培训等各类培训150余期,培训人数5000人次以上;重新认定了贫困户兜底对象718户1571人,实现补贴收入和脱贫标准线“两线合一”;全面落实贫困户危房改造政策,去年完成633户,今年预计完成1100户。
砥砺奋进再造一个传奇
“到2020年,桃源将实现贫困村都有4万元以上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贫困发生率降低到2%以下。”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桃源县委书记汤祚国的表态掷地有声。
今后3年,桃源县将力争实现剩余的16430名贫困人口、22个贫困村全面达到脱贫退出标准,确保完成脱贫任务。
按照“统一规划、连片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财政投入、项目整合、群众自筹”的方式,大力推进“六件实事”建设,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条件。
目前全县已完成投入6亿元以上,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硬化村道203公里,疏通沟渠191公里,整修堰塘239口,完成电网改造19个村,宽带覆盖34个村,“户户通”安装4651户,新改建村综合服务平台53个。
桃源县扶贫办主任罗培煌表示,下一阶段桃源将主要抓好五大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到户政策抓落实,确保贫困户能享受的扶持政策全部享受;二是把易地搬迁抓落实,确保危房户和无房户有家可住;三是把扶贫产业发展好,促进贫困户和贫困村增收;四是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上来,改善发展环境;五是把社会扶贫抓深入,在充分搞好县乡干部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号召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对贫困户进行直接捐助,凝聚全社会力量帮扶。
有理由相信,3年后的桃源必将为全国提供一个扶贫攻坚的桃源样本。百万桃源人逐梦不止,传奇不断。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建平 郭勇军 刘亮节
编辑:朱时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