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峥嵘
52年执着,80多道工艺专业,
用一把扇子,传承湖南岳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州扇的精良与手工艺术;
用一把扇子,开启岳阳连接大江南北传统文化与新品收藏之通道;
用一把扇子,强留儿子守业学艺只为不愿岳阳最美手工制扇失传。
他,就是天天默默守在清静的庙前街古玩市场巴陵书画扇工作室里,今年66岁的制扇大师刘正文。
初出茅庐显技艺
经过岁月,历经变迁,不变的情怀是心中的情结。
对于曾经扇厂的同事来说,制扇是工作,对于现在只想扬名的制扇人来说,制扇是商机,而对于刘正文来说,制扇是一生之热爱,更是不想抱憾的责任。
说起来,刘正文与扇结情还源于父亲。先父在旧社会曾经是个制扇艺人。刘正文耳闻目濡便喜欢上了这个行当。14岁时,从师当时岳阳著名的制扇人谢秋生。那还是1964年原岳阳制扇厂蓝亚彬在渭洞石壁头老家设岳阳制扇厂毛胎加工基地制作毛胎。
到1977年后他便全心投入掌握了从熟胎到成品80多道工序的全套技艺。
刘正文初出茅庐便显技艺,1976年岳阳制扇厂制作的5寸至12寸8把套扇获得中国轻工业部精品奖,其毛胎扇骨全部制作出自刘正文之手。
刘正文先生介绍,岳州扇是一种优秀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产品,是全国扇子行业中的杰出代表。它的制作工艺、表现形式等都承载着大量的岳阳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岳阳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宝贵财富,是研究中国扇业文化、传统手工形成与发展的宝贵资料。作为岳州扇一代名师,他深以为傲。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1996年开始走下坡路,扇厂在市场冲击下破产,制扇师傅们都各自散了。深爱制扇的刘正文深怕岳阳这个有代表性的文化传统手工艺术失传,又不能私自冠以“岳州扇”之名开店,他决定带着家人以“岳州扇”精艺再立“巴陵书画扇”。最穷的时候负债20余万。但他始终不肯放弃。坚持下不但保留了岳阳之瑰宝,更有了大胆创新。
另立画扇再扬名
酒香不怕巷子深。刘正文制扇的水平再次声名远播,藏于磨子山深处的家中,寻访之人仍旧是络绎不绝。短短几年时间,他的“巴陵书画扇”从十几平米慢慢扩大到了800多平米。他自己制扇,自己跑市场,寻访全国各文化旅游点,寻访各国各大文化用品市场。他扇子的精美与典雅吸引了大批商家。产品销到了北京王府井、故宫、八达岭等,天津的古玩街,上海直销点。
刘正文作为岳州扇一代名师,其工艺都承袭岳州扇之精湛,扇面绘画以中国画为基础,用工笔或写意等技法,情调高雅,主要围绕洞庭山水和岳阳的亭台楼阁为表现对象,间或人物、工笔仕女等题材,具有极其浓厚的地方特色。行家一看便识货,均赞不绝口,爱不释手。并且深得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等买家的青睐,逐渐被各地文化爱好者和文玩人士推崇为珍藏扇类。
刘老先生仍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书画扇。
正是因为专一、专心、专攻、专业造就了今日之成就,也为岳阳赢得了无数的荣誉。
巴陵书画扇从创立到现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其捷报频传……
2001年,巴陵扇被定为杨开慧烈士诞辰100周年纪念定制扇,毛新宇亲赴扇社定制55公分、60公分画芯礼品扇;
2008年,被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2009年上海世博会指定为馈赠外国元首的礼品扇,其中两柄由中国书法院著名书法家曾翔先生书丹“中国奥委会”、“中国残奥委员会”的大挂扇,已由国际奥委会作为艺术珍品永久珍藏;
2008年,刘正文制作出迄今为止世界最小的竹扇3寸、最大的竹扇——3.3米雕花斑竹扇《金陵十二钗画芯扇》,2米岳阳楼风景画芯扇,2014年上海环球港湖湘家传非遗在上海虹桥机场展览展出时有人出资60多万元收藏,刘正文没有出手;
2008年,巴陵扇《梅花》荣获“张家界”杯第二届湖南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银奖;
2009年,CCTV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组先后两次来到刘正文先生的工作室,向国人传播巴陵扇的制作技艺。
2009年5月,巴陵扇《岳阳楼记》、《奥运会》斑竹绢扇被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收藏;
2011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刘正文“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5年7月,在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系列宣传表彰活动中,由岳阳巴陵扇社报送的岳州扇制作技艺获“最具发展潜力的传统技术项目”提名奖。
巴陵书画扇作品先后在全国旅博会和省美术馆省美术协会等获金奖、精品奖8次。
培育后代重传承
荣誉越来越多,让刘正文老先生担忧的是,以前跟自己一起制扇的师傅年龄过高,有的离世了,未来,岳阳这个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手工艺术会不会失传。为了后继有人,他决定让女儿学画画,儿子专学制扇。
刘正文说,现在全国手工艺术老的将去,小的不愿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有很多后继无人慢慢失传了。他常常告诫儿子刘岳军。做一个手工艺人不容易,做一个制扇手工艺师更难。一要懂得制扇,二要懂得材料,三要经得苦,四要耐得寂寞,五要受得清贫。
儿子刘岳军就在父亲的“威逼”之下,跟着学了多年,2016年获湖南省工艺美术设计大师称号,成了一名年轻的制扇人。
2012年,为了增加“巴陵书画扇”的收藏价值,父子两人一起开始研制斑竹扇制作技术。斑竹比别的竹子制作工艺要难很多,竹子小,做起来非常讲究。全国也有制作斑竹扇的,但他们只是两根边骨为斑竹,中间制作工艺一直没法达到水平,只能用胶水。刘正文为了保证收藏扇品的质量,苦心研制,带着儿子寻找斑竹,再回家一次次试验。终于完成了不用一滴胶水采用纯手工天然制作从边骨到中间小骨全部为斑竹的制扇技艺。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特色。古人说“一尺斑竹四两金”,这对收藏扇子的人来说,又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创新。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张峥嵘
编辑:晓柒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