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探寻:我们的老虎什么时候能够回来?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钱烨 编辑:杨清 2015-03-10 10:41:17
时刻新闻
—分享—

1月31日,绥阳老爷岭东北虎栖息地的猎物调查启动,雪很深,面前出现狍子的踪迹。近年来,随着东北边境地区虎保护力度加强,越来越多的老虎从俄罗斯跑过来,想让它们定居,食物是关键。而每年要进行的猎物调查是恢复东北虎栖息地的基础工作。摄影/钱烨

(1月31日,绥阳老爷岭东北虎栖息地的猎物调查启动,雪很深,面前出现狍子的踪迹。近年来,随着东北边境地区虎保护力度加强,越来越多的老虎从俄罗斯跑过来,想让它们定居,食物是关键。而每年要进行的猎物调查是恢复东北虎栖息地的基础工作。摄影/钱烨 )

  阳光,在北半球的温带森林里,要比位于亚热带的长沙提前40分钟唤醒大地。它是贴着地面,穿透层层叠叠的白桦林,包裹着积雪的寒冷,照射而来的。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块中俄边境的针阔叶混交林里寻找老虎以及猎物的足迹。
  
  这是《湖湘地理》第一次跑这么远,到一只大型猫科动物的故乡去看看。
  
  其实,身处南纬28度的我们,周边也曾生存着华南虎,只是不断扩张的人口压力与骤减的栖息地让它们在野外失去了踪影。仔细算起来,湖南在39年前还有虎(湖南最后捕到野生华南虎是在1976年)。
  
  东北虎会不会重蹈覆辙?目前看来,中国境内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已经是岌岌可危了。不过令人高兴的是禁伐令已经逐步在所有的温带林区实施。去年底,黑龙江省中俄边境老虎通道上又成立了3个国家级东北虎保护区。
  
  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深入这些新建立的保护区,调查东北虎的猎物密度能否满足老虎的定居条件,简单地说,就是为老虎铺平回家的路。
  
  不过,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寻找一只东北虎的足迹是何其困难,而常年驻扎在这里,与盗猎、盗伐斗争了几十年的巡护员,又给予我们很强烈的信念,“它们会回来的。”
  
  而我们的老虎什么时候能够回来?
  
  钱烨

[NextPage]


  

一个人在东北温带森林中行走容易迷失方向,尤其在满山积雪,气温零下十几度的情况下,体力消耗得很快,我们每日平均跋涉5公里,在广阔的平岗上尽可能寻找猎物及东北虎的痕迹。

(一个人在东北温带森林中行走容易迷失方向,尤其在满山积雪,气温零下十几度的情况下,体力消耗得很快,我们每日平均跋涉5公里,在广阔的平岗上尽可能寻找猎物及东北虎的痕迹。 )

中俄边境上的三处东北虎扩散廊道。

(中俄边境上的三处东北虎扩散廊道。 )

  中俄边界,东北虎向内陆扩散的廊道通畅,但不意味着足够安全
  
  □文、图/钱烨
  
  2015年2月5日,朝阳沟林场有蹄类调查5号样线的最后一个山岗,对面是中俄边境上的亮子川村,村东是中俄的分界——瑚布图河。一条宽5米,被冰雪覆盖,不用费太大力气就可跨过的两国边界。河岸上长着红毛柳,望向对面,俄罗斯境内的山脉就在眼前,从这里向南经过老爷岭、珲春,都是俄罗斯
  
  东北虎向中国内陆扩散的一条重要廊道。
  
  7天以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组织,针对东北虎栖息地猎物的6次调查或多或少的在向这条边界线靠近。2014年10月10日,在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条河床的中国一侧拍到一只东北虎,正在穿过边界线,返回俄罗斯境内。根据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观察数据,目前中国境内的东北虎有18-24只,有向内陆扩散的趋势。2013年吉林境内的天桥岭林场亦拍到东北虎,此时,它们已经向内陆扩散了100多公里。
  
  绥阳-汪清-珲春——这个东北虎进入内陆的通道是通畅的,但,不一定是安全的
  
  2月5日下午3点,我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曲志胜最先出现在朝阳沟第二处样地的集结点——亮子川村的一块豆秸地。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把雪粒吹得坚硬,一脚踩下去,陷得很深。豆秸地上有野猪、狍子蹚过的痕迹,阳光从头上的斜坡射过来,豆秸地的尽头是两国交界处的瑚布图河。
  
  边界处的风景很迷人,瑚布图河的两岸是红毛柳,没种庄稼的开阔地上长着大青杨,对面俄罗斯境内的山岗上,一排排的冷杉林混入白雪中,与白桦林泾渭分明。
  
  这里距离最近的通商口岸——三岔口镇还有30多公里,在行政划分上属于东宁县林业局的朝阳沟林场,南面毗邻去年底刚成立的老爷岭国家级东北虎保护区,是此次东北虎栖息地有蹄类(猎物)调查的终点站。从这里开始至黑吉两省边界地区的三岔河林场与南部的珲春连接在一起,是俄罗斯境内东北虎扩散至中国内陆的一处廊道。
  
  这样的廊道在中俄漫长的边界上还有3处,据长有德(WWF北京代表处亚洲大型猫科动物高级专员)介绍,从北至南,俄境内东北虎向关东地区渗透的廊道包括黑龙江境内北部的完达山地区,黑龙江中东部的鸡西、穆棱地区,黑吉两省交界的绥阳(老爷岭)-汪清-珲春地区。
  
  其中,北部廊道连接着一个大种群,境外约有400只东北虎,下面两个是两个小种群,绥阳(老爷岭)-汪清-珲春这个三角地带与此连通的俄境内约有40多只东北虎。
  
  目前,根据3处廊道内的红外监测相机拍到的证据显示,通道是畅通的,但,不一定是安全的。尤其在廊道未纳入保护区的外围。
  
  2月5日,在朝阳沟猎物调查5号样线的终点,走在前面的曲志胜就发现一处盗猎者留下的钢套,从林下痕迹来看,是一只成年的野猪入套,随后逃脱,半截钢索仍拴在椴树上,另一头被扯断,椴树下是野猪挣脱时画出的一个直径2米的圆圈。
  
  “这头野猪可遭了不少罪”,曲志胜说。根据经验,曲志胜判断,钢索套住了野猪的前腿,“如果是脖子,早死了”。为了活命,野猪拼命挣扎,吃光了2米直径内的所有杂草,最后挣脱而出。
  
  上世纪90年代,一只东北虎不幸被钢索套中,就在亮子川村的铁矿沟里,朝阳沟巡护员李刚曾目测过那只成年虎,“2米38”,时隔十几年,他还能一口说出那只被绞死的老虎体长。
  
  目前活动在中俄边境俄境内的东北虎数量在400至450只之间,长有德说,遥远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松嫩平原本是东北虎的故乡,但这些年中国与俄罗斯的虎种群数量却颠倒了,“原来我们这边400多只,他们那边没有,现在能看到的东北虎大部分却是俄罗斯那边跑过来的。”
  
  根据长的经验,东北虎开始向中国内陆扩散,一是俄境内虎种群密度太大,亚成年虎成年后需要拓展新的栖息地。二来,经过十几年的禁猎、育林,与俄接壤的完达山、老爷岭、珲春地区森林生态已经可以满足老虎对猎物的需求。

[NextPage]


  

2014年5月,暖泉河林场巡护员梁奉恩拍到的东北虎脚印。供图/梁奉恩

(2014年5月,暖泉河林场巡护员梁奉恩拍到的东北虎脚印。供图/梁奉恩)

2月2日,在中俄边境的边界地区一棵红豆杉被盗伐。

(2月2日,在中俄边境的边界地区一棵红豆杉被盗伐。)

2月5日,在朝阳沟5号样线末点,曲志胜发现的钢套,套到的野猪已经逃脱,10年前一只成年虎死在此地的钢套之下。

(2月5日,在朝阳沟5号样线末点,曲志胜发现的钢套,套到的野猪已经逃脱,10年前一只成年虎死在此地的钢套之下。 )

  中俄边界,东北虎向内陆扩散的廊道通畅,但不意味着足够安全
  
  乱砍滥伐自清末已经开始,栖息地破坏是老虎减少的原因
  
  在朝阳沟5号样线未抵达终点之前,曲志胜发现了盗伐的痕迹,一片柞树被锯断,平坦的斜坡上留下拖车的履带痕迹。去年底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保护区内的三岔河、暖泉河林场已全面禁伐,而外围栖息地的盗伐、盗猎依然时有发生。
  
  造成东北虎数量减少一个主要原因是栖息地受到破坏。老爷岭、朝阳沟同属东宁县。根据《东宁县志》记载,大范围的砍伐在清末已经开始。
  
  清光绪九年,与俄接壤的东宁县边陲重镇——三岔口招垦局成立,从山东、河南迁来最初一批开荒者。住在三岔口东绥村的丛有民是后来的移民,今年已83岁。他一人从胶东半岛搭火车而来,出现在这片荒野,已是上世纪50年代的公社时期。三岔口附近的山脉继续推行垦荒,那时所能采用的方法就是放火烧山。
  
  而之前的1890年,《东宁县志》记载三岔口周围已无成材林木。
  
  随后的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东清铁路动工。由于铁路枕木、站房工区建筑以及沿线居民盖房的需要,当时由波兰人组织的格瓦司公司负责采伐,每年采伐10万立方米,供应铁路。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通车后,铁路两旁和绥芬河附近的林木几乎被砍光了。
  
  东清铁路通车后,俄国人迅速看到了商机,在细鳞河北沟开办了一家林场。面积693平方俄里,铺设专用铁路支线29俄里,另有轻便铁路25俄里。在林场设有制材场,使用蒸汽机锯木头。
  
  民国二年(1913年)这位俄国人就向当地铁路部门提供了:30,386挺枕木,原木3,900根,20,750块木板,还有15,435立方米作为燃料的木柴。
  
  本地木材商看有利可图,亦纷纷集资圈建林场。三岔口镇的同顺和、功成泰两户大木商先后集资七八万元,组织了一批伐木工人,在大、小绥芬河沿岸采伐,将原木拖至河边,做成木排,沿河流放到三岔口北河岸,经木商检定后,再沿河流放到俄国双城子、海参崴等地。
  
  东宁境内的一些村名、地名,就是流放木排工人起的名字,如前五排、后五排、红石砬子、满天星、马鹿窑子、翁泉砬子、二道沟等都是当时放排险滩和贮木场。
  
  真正进入滥砍狂采是日占时期,1934年,日本人在东宁境内的三岔口、大肚川镇以东修建军事要塞准备入侵苏联,并在大肚川修建火车站。1940年为攫取此行调查区域内的森林资源,修建了汪清至东宁的兴宁铁路,全长216.1公里,沿途全是原始森林。
  
  《东宁县志》以“宽慰”的口吻写道:“民国后(1912年),县内除三岔口附近和中东路两旁森林被采伐外,全境还密布着原始森林”,但这些森林日后再一次被砍伐殆尽。他们采取“拔大毛、剃光头、就地烧木炭”等办法,在白刀山子、吗达岗、黑营、道芬、狼溪、金苍等地建伐木组。其中80%的被砍伐的木材经图们江运往了日本。
  
  到了1948年,绥阳森林工业局,着手经营东宁县境内80%的林地。到1980年底,除国家指定留存的白刀山子等少数母树林外,成片的天然成材林木已基本被采完。
  
  保护有蹄类动物,不仅是为了供给老虎食物,亦可以提升森林生态水平
  
  1月31日,各路志愿者尚未抵达绥阳。在老爷岭、汪清两处新建立的国家级东北虎保护区冬季有蹄类(东北虎猎物)调查开始前,在绥阳林业局的4层楼里,活动组织方,WWF东北代表处亚洲大型猫科动物项目专员李琦介绍说,目前看来,影响东北虎向中国境内扩散的关键因素是食物。
  
  长有德称东北虎的食物主要为生存在东北温带森林里的大型有蹄类,如梅花鹿、马鹿、野猪、狍子、原麝等。东北虎活动范围接近500平方公里,比较喜欢海拔六七百米,开阔的平岗地,包括森林、草甸、沼泽地多种植被形态。同时也是大型有蹄类如马鹿、梅花鹿喜欢出没的地方。
  
  要养活一头成年虎,森林里的猎物密度必须达到0.6个/平方公里以上,WWF东北代表处反盗猎项目专员李海东介绍说。而目前,此次调查的老爷岭、汪清两处新建立的国家级保护区内猎物密度3年来虽有所上升,仍维持在0.4至0.6之间,但俄罗斯境内的狍子密度甚至可以达到1。
  
  定期举行冬季的猎物调查,不仅可以摸清猎物密度,是否适宜老虎的定居,也可以一眼看出。李海东说,东宁加入反盗猎的时间较晚,其境内的老爷岭与吉林的汪清两处保护区已经开始实施冬季补饲行动。即在遇到极端气候条件下,为森林里有蹄类提供精饲料,包括动物亟需的矿物质盐。
  
  WWF东北代表处亚洲大型猫科动物项目专员李琦介绍说,为了补充老虎的食物,了解有蹄类的分布、活动,3年来,老爷岭、汪清两处保护区共释放33只马鹿、84只梅花鹿。
  
  “其实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李琦说,补充有蹄类动物亦是对温带森林整体生态水平进行提升。同时带着标记的马鹿、梅花鹿可以为研究两者的种群提供便利条件。
  
  2012年,一只标号102的马鹿在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家林场放生后,夜间被拍到跑了20多公里潜入与兰家林场接壤的老爷岭保护区境内,不辞辛苦就为了一口新鲜的豆腐渣,李琦说。有趣的是,第二天把它送回去,晚上又跑回来了。
  
  有时候无意间,一只动物就牵动了两个保护区的心。而在东北,能够牵动2省、3个地区共同采取行动,建立保护区网络的,也只有东北虎了。
  
  对话
  
  湖湘地理VS长有德(WWF北京代表处亚洲大型猫科动物项目高级专员)
  
  “俄罗斯的经验值得借鉴”
  
  湖湘地理:经过这几年的全面禁猎、禁伐,中国境内的东北虎有何改观?
  
  长有德:从2009年加大虎保护措施到现在的五六年里,中国境内的东北虎数量明显增加了(18到22只)。我们此行所在的区域老爷岭、汪清、珲春先后都拍到了大虎带小虎的影像,还在进一步向内陆扩展。2014年,通过各种方式遇见东北虎的次数达到了二十四五次。这说明了中俄边境线上的廊道区域都是畅通的,繁殖的条件也是具备的,现在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虎种群是怎么扩展的?管理措施是不是跟得上?
  
  湖湘地理:我在瑚布图河沿岸看到了很多村庄,还有边境线上南北贯通的高速公路,它们对虎的扩散有没有影响?
  
  长有德:目前,高速公路对老虎的扩散影响,我们还没有实际研究过,因为现在的老虎还是太少了,即使向内陆扩散也是少数现象。未来,虎群如果增加,肯定会面临这个问题。从黑龙江鹤岗到大连有条高速公路,南北走向,我曾经去看过,两边都是1.5米的围栏,虽然有高架桥,但虎不一定从上面过。不能以人的思维去想虎事。
  
  湖湘地理:俄罗斯那边有哪些虎保护措施?
  
  长有德:俄罗斯那边每十年都会进行一次虎普查,而且国家有项目,总统也很关注。俄罗斯有很多虎保护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如为补饲设计的漏斗状装饰,有蹄类可以一边吃一边漏,防止浪费。
  
  他们的情况跟我们不一样,森林形态保存得好,可以放火烧山,为大型有蹄类如马鹿、梅花鹿提供更加开阔的生存空间。而在可控范围的森林火灾,对森林的演替与再生是好事。俄罗斯允许狩猎,以降低如狍子的种群密度。同时狩猎的申请经费又可用到虎保护方面。俄罗斯在虎保护方面有很多天然的优势,如在秋季,他们将草甸的草割掉,堆成垛,每层撒上盐,成为冬季鹿、狍子的饵料。
  
  而中国境内的栖息地分散且破坏严重,有时为了放火而不得不砍掉林下的灌木林,实属无奈之举,让老虎回家,我们还有很长路要走。

[NextPage]


  

梅花鹿。

(梅花鹿。)

2013年9月,老爷岭保护区内拍到的东北虎影象。

(2013年9月,老爷岭保护区内拍到的东北虎影象。)

去年3月在老爷岭拍到的东北虎。

(去年3月在老爷岭拍到的东北虎。)

东北豹。

(东北豹。)

马鹿。

(马鹿。)

马鹿。

(马鹿。)

野猪。

(野猪。)

狍子。供图/WWF东北办公室

(狍子。供图/WWF东北办公室 )

  林海雪原寻踪东北虎
  
  □文/钱烨
  
  在广袤无垠的林海雪原中行走容易迷失方向,太阳永远那么刺眼,大雪没膝。零下20度的户外,停留多于10分钟,寒气就会逼身而来。我们用胶带绑住腿脚,雪还是会渗透裤子。当然,在志愿者参与进来之前,这一切的调查工作都是老爷岭10位巡护员完成的。
  
  为什么要进行东北虎栖息地的有蹄类调查?对于东北虎而言,食物很关键,而林中动物又不仅仅是虎的食物,它们更与一片森林的健康状态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得从底层食物链开始,才能更清晰地瞥见整个生态链哪里出了问题,重建东北虎栖息地才更容易入手。
  
  在老爷岭边境线奔走的几日,不断看到雪地上新鲜的动物足迹,有马鹿、梅花鹿、野猪、狍子、东北豹,老虎一只也没出现,大家都悬着一颗心,始终放不下。
  
  中股流林场,发现狍子脚印、卧迹
  
  1月31日,东宁县南部边境的中股流林场,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保护区与汪清兰家林场接壤的针阔混交林里,一支5人队伍出发了,走在前面的是巡护员路世亮,穿着高帮雪地鞋,脚程很快,跟在后面的是4名志愿者与媒体人。
  
  选择从这里开始,是因为要与南部接壤的汪清兰家林场同时进行的猎物调查进行衔接。这里是黑龙江与吉林两省的交界,又距俄罗斯不远,“跨过沟(瑚布图河),就是老毛子的地盘了”。
  
  雪是半月前下的,与去年相比,雪浅了20公分。但依然难以跋涉。我们需要在GPS定格的线路上,记录所看到的野兽脚印,主要是有蹄类,如狍子、野猪、梅花鹿、马鹿。
  
  东北温带森林的景观在冬季变得单调,挂着枯黄叶子的是柞木,光杆站着,与冷杉林呆在一起的是落叶松。白桦林喜欢集中出现在一个向阳地的斜坡,很少看到一种树木的纯林。途中所见红松、大青杨、水曲柳、蒙古栎、春榆、胡桃楸,多为独木,偶尔点缀在山林间,阳光从高处射过来,在背后的白桦林衬托下形成一组漂亮的油彩画。
  
  林下多草甸,31日上午,在林中雪地跋涉的5个小时内,断续经过3处沼泽地,冬季为冻土层,内部杂草丛生,经常绊脚,特别是拥有越冬根茎的苔草,坚硬得像石头。
  
  这些开阔地也是野兽喜欢穿越的地方,从起始点走了不到500米,路世亮就示意有狍子经过的痕迹,冬季是考察猎物行踪的最佳季节,雪地像一张拓纸,所有经过此地的动物,都会留下蛛丝马迹。
  
  而拥有十几年护林经验的路世亮,一眼就可辨别出是狍子、梅花鹿还是马鹿。“狍子体型轻,腿短,在雪里要趟着走。梅花鹿与马鹿的体型都很大,就像高人矮人一样,跨子大,脚印之间的距离也就很远”。
  
  不过在遇到惊吓时,狍子会跳着逃开,雪地上一般会留下跨度很大的脚印。如果不在24小时之内,路世亮就不会记录下来。有些是三五天前留下的,如在行进2公里处发现的2处狍子卧迹,周围有3道进出的脚印,边缘有粪便,已经不新鲜。
  
  听说,狍子的好奇心特别强,有“傻狍子”之说。在猎人围剿下,听到动静往往会回头看一看。而且,狍子也特别容易受惊,它受惊吓时,白色的屁股就会炸开,一蹦一跳的,让人忍俊不禁。
  
  胡子沟,与梅花鹿、狍子相遇
  
  胡子沟,据说以前钻过土匪。2月1日,阳光依旧强烈,却感受不到一丝温暖,我跟巡护员梁奉恩沿着三岔河林场内的胡子沟河床向集结点移动,河面被冻得硬邦邦的,雪地上到处是狍子、梅花鹿与野猪的脚印。
  
  拥有40年护林经验的梁奉恩总结道,这里窝风,有水,尤其在冬季,野兽都肯往这里跑。走在右侧路线上的巡护员曲志胜从冷杉林里钻出来,后面跟着志愿者方皓存,曲志胜说,途中见到一只大公鹿,卧在地上,见他们来,起身顺着
  
  沟趟子跑了,问我们有没有见到。
  
  梅花鹿的体型较大,在三岔河林场这块高低起伏缺少开阔地的密林里,有点伸不开手脚。尤其是公鹿,走起路来,鹿角会绊到枝杈,在林下灌木丛中弄出声响。
  
  梅花鹿、马鹿这些大型的有蹄类皆喜欢平坦的开阔地,它们的食物很固定,尤其是梅花鹿,吃得很挑。曲志胜曾见过梅花鹿啃食红豆杉的枝条,亦吃具有中药材性的白芍药。而杂食性的狍子就不管那么多了,冬季大雪封山时,它们会啃树皮,吃雪层下的羊胡子草,饥饿难耐时,它们还会尝试吃冷杉的嫩芽。
  
  “那个可不好吃,扎嘴,而且一股子的松油味”,曲志胜说。如果一棵大青杨倒了,几公里之外,狍子就可以闻到味道。
  
  曲志胜在向前的途中就碰见了一群狍子,断木遮挡了它们的视线,距离30米时,一溜烟跑没了。
  
  我跟梁奉恩把胡子沟走完,上了大路,对面山冈上长着一片红松林,林下是去年打松子去掉的外壳。在东北,红松是重要的经济林,隔一年产松子,可以出口到韩国、日本,很多村民依靠红松林发了财。
  
  边境线上的通道是开放的,老虎随时可以跑过来
  
  2月2日,路线依然定在三岔河,晚上,曲志胜建议到三岔河林场的边境线去看看,去年10月在瑚布图河中国一侧拍到了一只东北虎的身影,而且三岔河的巡护员张绍坤说,那条线野生动物特别多,有几个大砬子(陡壁)经常拍到东北豹。
  
  东北豹是生存在东三省的另一种濒危猫科动物,其数量比东北虎还要少,随队专家长有德介绍,这次调查区域(老爷岭、汪清、东宁)实际上更适合东北豹的活动,地势不平坦,有很多陡坡峭壁,是东北豹最喜欢栖息的地方。
  
  2月2日上午,在三岔河边境线,刚走出500米,张绍坤指着对面的山坡说,过了那个山头就是吉林,而左边瑚布图河的对岸就是俄罗斯。这里的地理空间非常复杂,也是野生动跨越两国的重要通道,“野兽非常多,偷猎的也多”。
  
  2011年成立省级东北虎保护区以来,张绍坤在三岔河林场境内前后收缴了500多个钢套,边境线上是重灾区,尤其在途中几个“大砬子”上,有野兽迁徙的兽道,几乎“一套一个准”。
  
  猎人下套会首选饮水区或者山脊的兽道,夏天先上山排查,每年元旦前夕是下套的集中时节。
  
  经过四五年的清套行动,边境线上已难觅偷猎身影,2月2日中午,我们穿过三岔河边境线一处河谷地,爬上一个“大砬子”,到了张绍坤几年前拍到东北豹的地方。
  
  随队专家长有德在山脊上仔细排查,错综复杂的脚印相互叠压在一起,很难分清是什么动物留下的。山脊上长着柞木、冷杉,下坡处有枫桦与白桦的混交林。风从山脊上吹过,没有豹的身影。
  
  “豹遛岗,虎遛沟”,张绍坤说,“豹子就喜欢吃饱后蹲在一个大砬子上,环顾四周的动静”。
  
  同为三岔河林场巡护员的曲志胜曾提到,豹子活动的地方,也是原麝喜欢觅食之地。原麝在东北已经非常少见,它们喜吃崖壁上长出来的“岩茶”。栖息地与喜陡壁的东北豹相似。
  
  “有豹的地方就有原麝”,曲志胜说,原麝的粪便很小,如绿豆,散发着中草药的香味。与大颗粒一头尖的马鹿、梅花鹿粪便很好区分,狍子虽小,但粪便是两头尖的,区分起来也不难。
  
  WWF东北代表处亚洲大型猫科动物项目专员李琦在活动开始前曾强调,如果碰到原麝的粪便,一定帮他带回去。
  
  同为东北温带森林中的食草类动物,原麝的种群数量比狍子、梅花鹿要少得多,名贵的麝香是它们被偷猎的主要原因。
  
  根据WWF这3年在老爷岭、汪清进行的冬季猎物调查,数量最多的是狍子,其次是梅花鹿、马鹿。马鹿也是异常难见到。
  
  2月2日下午,在边界附近吃完饭,灭了火,走完剩下一半路程时,在一处下坡见到马鹿种群的卧迹,卧坑很大,足有1.2米,看起来是个健硕的大公鹿,周围还有大小卧坑四五个。
  
  张绍坤说,马鹿是群体行动的,2年前他在边境线起点的位置见到一只公鹿的角,20多斤重。
  
  “三岔河林场的林子看起来太密了”,随队专家长有德说,不太适合这种有角、体型又大,且喜欢群居的大型有蹄类活动。
  
  梅花鹿也面临着这种局面,不过,梅花鹿喜欢独自活动,长有德说,狍子体型小、繁殖速度快,从统计数据来看,也确实是种群数量最大的。
  
  到终点前需要翻越中俄分界线上的铁丝网,铁丝网的对面并没有到俄罗斯,而是瑚布图河的中国一侧,张绍坤经常翻越围栏到此放置红外相机,虽然没有拍到虎,野猪、梅花鹿与马鹿的身影都出现过。
  
  沿着铁丝网,出现了一只黄皮子(黄鼬)的足迹,亦钻过网,跑到俄罗斯那边去了。这种在本地名为“黄大仙”的犬科动物,拥有一项绝技,就是放屁。曲志胜曾被它熏过,会产生幻觉,麻痹人的神经,它可趁此机会逃跑。
  
  在边界,动物可以自由穿越国界,人却不行。朝阳沟林场的调查终点亮子川村亦在瑚布图河沿岸,那里的农民曾穿过瑚布图河跑到“老毛子”的地盘上采松茸,被俄罗斯的哨兵丢进了监狱。
  
  我们一行小心地接近俄罗斯边境,林下发现了“飞龙”的卧迹。“飞龙”就是榛鸡,一种生活在东北温带森林中的飞禽,体型跟鸽子差不多,冬季气温过低时,它们会把头钻进雪地里,屁股露在外面,一副“顾头不顾腚的样子”。曲志胜说,那是它们越冬保暖的一种生存方法。当受到惊扰时,榛鸡会从雪堆中飞起来,留下一排清晰的翅膀痕迹。
  
  在常年冬季林下气温低于20摄氏度的东北边境,野生动物拥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方法。即使人为地在两个国家设立围栏,亦挡不住各自种群之间的交流信念。三岔河林场边境地区的森林保存得非常好,途中可遇百年以上的红松、冷杉,甚至是两人合抱的红豆杉。这说明,扩散通道是畅通的,老虎可以随时跑进来。而跑进来之后,怎么留下来,才是日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暖泉河林场的猎杀现场,可能是豹猫所为
  
  2月3日,在暖泉河林场猎物调查结束后,李刚开着车,带我们去看3号样线起始点发现的狍子尸体。对讲机里,首次发现猎杀现场的路世亮称可能是东北豹干的,周围发现了猫科动物的脚印。
  
  顺着路世亮留下的足迹,我们在一片人工落叶林的前面发现了这只死去的狍子,已成年,眼神浑浊,后腿被撕开,死亡的时间很难判断。围绕尸体有一圈人的足迹,应该是路世亮留下的,另有杂乱的梅花状脚印,直径很小,难以分辨是否为大型猫科足迹。
  
  去年5月,暖泉河林场巡护员梁奉恩在林下拍到东北虎的脚印,前掌有14厘米宽。面前捕食者留下的脚印远没这么大,倒很像一贯喜欢乱窜的黄皮子或者豹猫的足迹。
  
  豹猫亦是猫科动物,体型较小,与家猫体型形似,主要猎食丛林中的野兔为食,常理上讲很难对一只体重超过30公斤的狍子产生威胁。但现场再没发现其他脚印,让人狐疑。
  
  在野外,想目击到野生东北虎的猎杀现场是非常困难的,巡护员在山上拍到过被猎杀的马鹿、梅花鹿尸体,大多只剩骨头,这只保存完好的狍子尸体,得益于冬季较低的气温,而判断是否为老虎所为,一个很重要的证据是脚印,与牙齿的咬痕。
  
  虽然有森林警察端着微冲压阵,在7日的调查中,除了在野外目击到两次狍子、一只野兔,其他都是动物留下的足迹。根据3年的数据统计,老爷岭与汪清两处保护区的猎物密度在同步增长,每年定期的猎物调查已经产生意义,而对于活动范围超过500平方公里的东北虎而言,一两个栖息地的恢复有点杯水车薪,而更大范围的禁伐已经开始。
  
  坐标
  
  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东南部东宁县境内,东侧与俄罗斯接壤,南侧与吉林的汪清国家级保护区、珲春东北虎国家级保护区接壤。境内瑚布图河为中俄界河,保护区面积71278公顷。由绥阳林业局的三岔河林场、暖泉河林场的全部林区与园山林场、中股流林场、三节砬子林场的部分林区组成。保护区内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6种,8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因位于中俄边境虎扩散通道上,2014年前后拍到2次东北虎入境,于2014年12月23日批准为国家级东北虎保护区。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钱烨

编辑:杨清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our.rednet.cn/c/2015/03/10/361986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旅游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