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国家非遗中的“音”与“乐”:渔鼓与祭祀乐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丁婷婷 编辑:杨清 2015-01-13 10:10:22
时刻新闻
—分享—

1月6日,李双清,陈娜,张青山,邹昆山,张志军,邹冬梅(从右至左)临时组成的渔鼓乐队来到衡阳祁东县石亭子镇云台村给一户丧事人家表演渔鼓。当地红白喜事都会邀请渔鼓乐队前来表演,祁东县的渔鼓乐队将近五百个,成员不固定,多为临时拼团。图/朱辉峰

(1月6日,李双清,陈娜,张青山,邹昆山,张志军,邹冬梅(从右至左)临时组成的渔鼓乐队来到衡阳祁东县石亭子镇云台村给一户丧事人家表演渔鼓。当地红白喜事都会邀请渔鼓乐队前来表演,祁东县的渔鼓乐队将近五百个,成员不固定,多为临时拼团。图/朱辉峰 )

  遗产与呼啸山河
  
  这些天,我坐在一个岁月斑斑的县城小茶馆里,看台上说书老人敲打唐朝流传下的乐器,讲着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天,听到了仿照西周雅乐内涵流传至今的祭祀古乐章,听耄耋老人讲他还是民国小乐生时的故事。
  
  回到家中很久,我一直在浅浅回味这些美妙的声音和故事带给的震慑,却不敢深深品思。我怕我招架不住,招架不住这数千年来挟裹着无数政治理想、爱恨情仇,甚至是柴米油盐呼啸而来的历史山河,我怕它呼啸而来将我这平凡而微渺的小人生吞噬淹没。
  
  我终于理解了它们为什么被称作“遗产”。这些厚重得太过分的“遗产”隐秘保存着我们家族过往千年的辉煌积累,这些“传承人”是历史派来往返我们微小个人与皇皇“遗产”巨库间的联络人。让我们与“遗产”不至太近而被束缚压迫,不至太远而被遗忘到有需时不能用。保护“传承人”群体的延续,便是小心翼翼守护住我们与历史连接的脆弱桥梁。丁婷婷

[NextPage]


  
    

2013年11月20日,永州零陵区,渔鼓艺人班子在柳子庙的老戏台上演奏渔鼓。图/李杨

(2013年11月20日,永州零陵区,渔鼓艺人班子在柳子庙的老戏台上演奏渔鼓。图/李杨)

  庙堂处于江湖:一个穿透俚俗,一个传承正音
  
  □撰文/丁婷婷 摄影/朱辉峰
  
  编者按
  
  如果说音乐有风、雅之分,那么流传于江湖的说唱,与传颂于庙堂的祭祀古乐有关。1月5日至1月8日,我们辗转衡阳祁东、常德临澧与长沙浏阳,耳闻目睹五场音与乐。
  
  “渔鼓”之音,这一相传起于唐代,在明清时期传入湖南的音乐形式,曾历经长时间的演变。从音乐内容而言,它起初传唱神仙故事,后多演绎历史传说和市井故事。从音乐形式而言,有借鉴地方戏曲的唱腔革新,也有对原始表演的坚守。它们是江湖形态的形塑剂。
  
  “祭孔”之乐,这一传承千年的雅音正乐,从周天子的庙堂,几经沉浮、崩坏,最终依托儒家传承,至于今日。三千年之期,音乐局促浏阳文庙,演绎者们怀着赤子之心,期待能够复活千年“正乐”,奏响古人的优雅与沧桑。
  
  去年年底,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布,湖南一批“音”与“乐”榜上有名。它们分别是:湖南渔鼓、浏阳孔庙祭孔音乐、洞庭渔歌、湘西土家族民歌、鼓盆歌。1月5日至1月8日,我们从长沙出发,南下衡阳,北上常德,东过浏阳,耳闻目睹两种截然不同的新晋“国家级非遗”:敬献于“庙堂”、脱胎儒家的浏阳文庙祭孔音乐,与传唱于“江湖”、源起于道教的湖南渔鼓。
  
  两者以其大相径庭的主旨趣味与表演形式,让我们领会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词曲魅力。阳春白雪与乡间俗俚交相共赏,音声乐曲穿透古今千年,将古老厚重的中华文化,带入现代文明。
  
  找渔鼓
  
  遍布湖南,有湘南湘北之别,起初传唱神仙,后转述历史、市井故事
  
  2015年1月5日,冬日暖阳。这天下午,我们来到衡阳市祁东县城寻找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湖南渔鼓。50岁的传承人邹昆山将我们带到家中,在陈列柜中看到这种古老乐器。
  
  邹昆山拿出乐器(如图):“你看,这竹筒长不超过一尺八寸,竹筒直径75毫米最好,底端用晒过的猪皮蒙上,一敲鼓面就嘭嘭响,这就是最原始的渔鼓。”
  
  这是一件简单至极的乐器,相传是“八仙”之一张果老所创。看过“八仙图”的人必然记得,张果老倒骑毛驴,怀中抱着长长的竹筒法器,法器便是渔鼓。《新唐书》记载:张果老是唐朝人,坊间便将渔鼓的“发明”追溯到唐朝初年。
  
  渔鼓是说唱的伴奏乐器,边敲打渔鼓边说唱,便叫“打渔鼓”,旧称“道情”。
  
  邹昆山随口就来了一段《考新郎》:“田里的甘蔗棵挨棵湘江的流水波连波姑娘的日子哪天美洞房笑语共欢歌”
  
  这时起初低声细语的邹昆山刚一开唱腔,与平时说话迥然不同:声音忽而凝聚,声线像是激光束聚集一般穿透好几间房,洪亮而结实。“我们打渔鼓时都是几百上千人来听,声音不大,没穿透力的话大伙根本听不见,”邹昆山说,“唱的时候必须要让声音穿过几百人的嘈杂声音而不被淹没,这是基本功。”
  
  1400年前,张果老边打渔鼓边唱道情。渔鼓最初说唱的内容大多是讲述道教神仙的故事,由各地的道士们挨家挨户地唱,来“化缘”或“传道”,劝人出世向道。
  
  如今打渔鼓早已脱离了道教内容,转而讲述历史传说和市井故事。前类多是《杨家将》、《薛丁山三戏樊梨花》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故事;后类取材就更广泛了,浪子回头、破镜重圆、夫妇吵架,乡土人情都能拿来唱。
  
  1400多年前的渔鼓究竟什么时候传到湖南,已无资料可确切考据。按照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提供的资料,湖南渔鼓成为独立的曲艺形式,大约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嘉靖年间,湖南靖州人许潮创作的杂剧《武陵春》中就载有唱道情之事。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学者王夫之曾在衡阳石船山下数十年著书立说,其中就有27首《愚鼓词》,所言“晓风残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遥自在”,讲的便是渔鼓。
  
  如今,湖南渔鼓遍布湖南省全境,因曲调差异,有湘南、湘北之别。此次申报国家级非遗,乃是将湘南衡阳的“祁东渔鼓”、永州的“零陵渔鼓”,与湘北常德的“九澧渔鼓”三者捆绑申报。在这些地方,渔鼓有着不同的文化、地理特征。
  
  申报材料指出,湘中、湘南一带山脉纵横,丘陵起伏,因环境而源起的道教文化较为发达,庙宇众多,相关的庙会、集市兴盛,因此,与生老病死、人生习俗相关的渔鼓艺术得以发生、发展与繁荣。衡阳往昔道教之昌,单从早期南岳衡山宫观群立便可看出。
  
  湘北一带则为冲积平原,澧水流域深受楚俗巫风影响,不仅在道具和唱词上留有楚文化痕迹,并且流行区域多为汉族与土家族杂居地,使九澧渔鼓表现出厚重的土家巫风遗存。

[NextPage]


  

2014年12月6日,浏阳文庙,浏阳文体局组织学员学习浏阳古乐舞蹈。

(2014年12月6日,浏阳文庙,浏阳文体局组织学员学习浏阳古乐舞蹈。)

  庙堂处于江湖:一个穿透俚俗,一个传承正音
  
  听道情
  
  艺人佝偻身躯负手而立,声调低沉,音色嘶哑,曲调凝滞缓慢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身体味一番。
  
  祁东渔鼓多在红白喜事场合演唱,偶尔受邀也给店铺开业、工程竣工、政府宣传助势添氛。祁东渔鼓每年出演场次多达数千场,几乎每天都有演出。
  
  1月5日当晚,邹昆山带我们在县城转了一圈,便找到两处灵堂办丧事,他们请了渔鼓。鼎山东路处唱的是《桃花姻缘》,祁东二中处唱的是《父子状元》。
  
  灵堂里,木板搭建出简易的演出台,艺人们不讲究演出服,就着日常便装上台。台上四人:一人拉二胡,一人控电子琴,男主则手持渔鼓立在台中央与女主对唱;台下数百人坐在长条木板凳上整整齐齐,绝大多数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观众,那些来晚了找不到座位的便在后排站着听。
  
  渔鼓为说唱艺术,原始渔鼓本是单人说唱,说书人敲打渔鼓将那故事娓娓道来。近年来祁东渔鼓几经革新,糅合祁剧、地方花鼓、祁阳小调等多种元素,已成为了独树一帜的热闹渔鼓戏。我们站在祁东二中的灵堂一角聆听,邹昆山便在我们身边讲解。
  
  当晚演的是穷书生上京赶考高中状元,与有钱人家女儿结亲,却把家乡老父亲与妻儿抛却在家。年轻男女主角唱着唱着,男主道句“小姐啊”,忽而女主角原地转了个圈,由此二人声音陡然拔高,正如《老残游记》所形容“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刮擦着听众耳膜。“瞧,这是变腔了,现在用的是黄梅调。”邹昆山说。
  
  不过数句过后,黄梅调消失踪影,毫无痕迹地转回到渔鼓的腔调上来。陡进渐出,穿插其间的黄梅调一段如璀璨烟火在夜幕中乍开渐散,令人回味无穷。
  
  静听三四分钟,男女又忽然同唱“儿喂呀,儿喂呀”。有了上次转调的经验,我们心知该是又变换了。果不其然,邹昆山立即指出,“瞧,这是转了本地丝弦调,取的是《一匹绸》的腔调。”仍旧是不过数句立即回到渔鼓主腔调上来。
  
  不久,“老父亲”出场,引起场下观众一片私语,“来了来了,‘牙’(方言,爹的意思)出来了!”“老父亲”唱的是儿走后数年家徒四壁。
  
  但见艺人佝偻身躯负手而立,声调低沉,音色嘶哑,曲调凝滞缓慢。所谓“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不过几句便觉四周寒风飒飒,竟真有残风卷枯叶的凄苦感。“这便是最原汁原味的传统渔鼓调了,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吐词清晰、拖音清晰,一般不是唱了几十年的老艺人绝唱不出这样的原始味道。”邹昆山说。
  
  我们不过在旁听了十多分钟,曲调便一波三折,这便是祁东渔鼓的魅力所在了。“不仅如此,你看刚才那几位艺人分男女分角色扮演,其实这就是借鉴了京剧、祁剧等戏剧的表现方式,祁东渔鼓就是这样,融会贯通,海纳百川。”回程的路上,邹昆山这样评价。
  
  同是渔鼓,湘北常德市临澧县的“九澧渔鼓”呈现方式便截然不同。1月7日,我们到达临澧县城一处茶馆,此处渔鼓尚未像祁东县那样变革,仍是古老的说书式而非戏剧式表演,又是另一番风情滋味。此处且按下不表,容另文细述。
  
  访古乐
  
  雅乐经三千年来的传承,流衍至浏阳文庙,化为祭孔音乐
  
  1月5日到1月7日,我们听了四场不同风格的渔鼓,耳中已然尽是嘭嘭的渔鼓声和咿呀的二胡声,脑海中回荡的都是艺人四句四句押韵的半文半白诗词。
  
  祁东县渔鼓剧本创作者陈云飞老先生说:“如果艺术有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那渔鼓就是真正的草根文化。它最主要的观众还是乡间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普通民众,因此太文雅的词句在这里并不受欢迎。”
  
  1月8日上午,我们来到浏阳,寻访无论是曲调风格、表达词汇还是演出形式、社会功用都与湖南渔鼓截然不同的非遗项目:浏阳孔庙祭孔音乐。
  
  “凫泽莪莪,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以化蒸民,以育胶庠。”
  
  这是浏阳孔庙祭孔音乐《送神德和之章》的唱词,在文庙祭孔仪式接近尾声,“送神”时所演奏。10名乐生同唱,曲调滑畅,歌唱时节奏极为缓慢,带有非常明显的古官乐色彩。初听此曲,曲调端庄肃穆、文雅凝重,令人为其历史沧桑感所震动。
  
  与渔鼓的“江湖风味”不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庙堂之乐”。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礼仪和典礼音乐,这一部分用于宫廷祭祀、朝贺、宴享的乐舞就是“雅乐”,与娱乐用的“燕乐”相区别。“雅乐”深深根植于儒家文化体系,被儒家视为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
  
  从西周至今历经三千年,雅乐传承几经动荡,几度濒临失传,而浏阳文庙祭孔音乐仍被艰难传承下来,被视为中国雅乐的“活化石”。中国雅乐得以传承得感谢一个人:创制浏阳文庙祭孔音乐的丘之稑。
  
  史书记载,浏阳文庙祭祀原本并无乐舞。公元1829年,正是清朝道光年间,时任浏阳主政官看见了政府颁布的文庙祭祀乐章,非常重视,也想在浏阳文庙祭祀时作古乐,遂聘请监生丘之稑专门创制浏阳祭祀乐舞。丘之稑不辱使命,便有了流传至今的浏阳文庙祭孔音乐。
  
  1月8日下午,我们寻访到现今浏阳文庙祭孔音乐唯一在世的传承人,84岁的邱少求,民国时,他曾是礼乐局的舞生和乐生,每年参加孔庙祭祀,一直到1949年祭祀停止。“清朝时是每年春秋两次祭祀,到民国时是一年一次,时间是八月二十七日。”邱少求说。
  
  祭祀古乐共有六章,分别在迎神、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撤馔、送神环节演奏,磅礴大气。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邀集十多位老佾生(孔庙祭祀乐舞人员)到长沙演奏并录音保存,为古乐传承留下了宝贵的声乐资料。
  
  待祭典
  
  祭孔音乐长时期未能响起,想要复活它,最难在于复活古乐器
  
  60多年来,浏阳文庙祭孔音乐再未响起过。
  
  尽管从80年代起,浏阳就在努力搜寻资料复原古乐,但仍在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落选——浏阳文庙祭孔音乐新中国成立后再未演奏过,而非遗申报讲究“活态传承”。
  
  好在第四批国家非遗总算将浏阳文庙祭孔音乐录入,浏阳打算在2015年春“复活”孔庙祭祀,暂定在清明期间。
  
  复活祭祀,最难的在于复活古乐器。古乐器极为讲究,按照古乐礼制,共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大类,称作“八音”,每大类下又分种类,极其繁复。
  
  当清朝丘之稑创制浏阳文庙祭孔音乐时,“匏”这种乐器已经失传,他亲自种植小匏瓜,并仿照土埙的样子,雕孔定音,最后才造出匏埙。样子虽与古制完全不同,但发出的声音却一致,至此八音齐全。
  
  如今湖南省博物馆虽然保存着全套古乐器,但年代久远音色早已失真。幸好上世纪50年代杨荫录制的古乐辗转流至浏阳著名音乐家欧阳觉文手中,后者将其送给文化馆,方才有了如今新录制的古乐。
  
  如今,恢复全套乐器,按照最原始的方式再呈现一次浏阳孔庙祭祀,是邱少求最大的愿望。“我已经84岁了,今天不知明天怎样,或许哪天双眼一闭,就再也无法看到最正宗的浏阳文庙祭孔音乐了。”

[NextPage]


  

1983年,湖南渔鼓艺人邹祖羲在步云桥镇演唱渔鼓《王佐断臂》,吸引大家前来观看。图/曾祥梅

(1983年,湖南渔鼓艺人邹祖羲在步云桥镇演唱渔鼓《王佐断臂》,吸引大家前来观看。图/曾祥梅 )

1月7日,常德临澧四季红厅茶楼,九澧渔鼓省级传承人金行文演唱九澧渔鼓,唱腔时而诙谐轻快时而饱含沧桑,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茶友们聚精会神地听着。

(1月7日,常德临澧四季红厅茶楼,九澧渔鼓省级传承人金行文演唱九澧渔鼓,唱腔时而诙谐轻快时而饱含沧桑,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茶友们聚精会神地听着。 )

1月7日,常德临澧四季红厅茶楼,来此听渔鼓的茶友。

(1月7日,常德临澧四季红厅茶楼,来此听渔鼓的茶友。)

1月6日,衡阳祁东云台村,一位老人离开人世,祁东渔鼓传承人邹昆山带着徒弟们给丧事打渔鼓。灵堂里临时搭建的小戏台下坐着数百名乡邻。

(1月6日,衡阳祁东云台村,一位老人离开人世,祁东渔鼓传承人邹昆山带着徒弟们给丧事打渔鼓。灵堂里临时搭建的小戏台下坐着数百名乡邻。)

1月5日,衡阳祁东,渔鼓传承人邹昆山在渔鼓传习所练唱。

(1月5日,衡阳祁东,渔鼓传承人邹昆山在渔鼓传习所练唱。)

  市场大势浩浩荡荡,江湖渔鼓不慌不忙
  
  □撰文/丁婷婷 摄影/朱辉峰
  
  国家第四批非遗项目“湖南渔鼓”有湘南、湘北两个支脉。当我寻访这两条支脉,对二者作出比较分析时,实在很难断言:究竟是数度革新渐渐模糊了原本面目,却拥抱市场的祁东渔鼓更有前景?还是坚守了古老传统,却因创新乏力略显沉闷的九澧渔鼓更有滋味?
  
  传统与创新,市场与文化,渔鼓艺人们裹挟在其中,纠结地度过一年又一年。而我们该庆幸,它们都在按照各自的路径,将这门古老的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
  
  开唱
  
  艺人在白喜事上表演,作完介绍后“打开台”,要红包
  
  2015年1月6日,小寒,气温骤降。头天下午,祁东渔鼓传承人邹昆山接到一位丧主的电话,邀请他的团队去给父亲的丧事打渔鼓。6日上午,他便带着我们,和他的五个徒弟一起赶到数十公里外的“云台”小村庄。
  
  吃过中午的“烂肉饭”,休息片刻。忽听得礼炮砰砰作响,伴随着礼炮声传来二胡“吱呀”两声,这便是要开始打渔鼓了。灵堂里临时搭建的小戏台下,不知何时已坐满了整整十排观众数百名乡邻,寒冷的天气,似乎没有影响他们赶来看渔鼓的热情。
  
  但见邹昆山的一名男弟子怀抱渔鼓走上台来,左手指间套着一个麻将牌。
  
  邹昆山介绍:“这是敲渔鼓用的简板。我们嫌简板不方便,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在麻将中间打孔用橡皮筋系在手指上代替简板,现在祁东都这么用。”
  
  台上男子“嘭嘭”拍两下渔鼓,台下顿时安静下来。男子开始“打开台”。
  
  所谓“打开台”,在渔鼓表演中也叫“渔鼓帽子”,即兴演唱十多分钟,艺人向观众作介绍,根据不同场合而有不同内容,一般是给主人家说好话、吉利话。这天是老人仙逝,男子所唱内容便是歌颂逝者慈爱,儿女孝顺,家族兴旺。
  
  “打开台”还有个重要作用:要红包。
  
  我们听不太懂祁东方言,但唱到五六分钟处,还是听到了“红包”两个字,台下观众顿时哄笑,主人家便笑着赶过来给台上送上两百元红票子和两包精白沙,艺人躬腰答谢。
  
  “开台”之后便是正戏。除渔鼓外,伴奏乐器还有二胡、碟子、电子琴。
  
  那天唱的是祁东大型渔鼓戏的代表曲目《好丑媳妇》。祁东渔鼓的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引子-正文-结尾。引子一般是四句押韵的诗,用来渲染气氛、交代背景、点出主题。
  
  台上男子念白道:“礼义仁智信,人间重亲情。父母为最大,当报养育恩。”这便是引子。这出戏要一直唱三个多小时,结尾处是全篇点题位置,由上下两组各两句组成,后两句节奏由急而缓,自然而然地结束。
  
  邹昆山因身体抱恙,便没有上台演唱,帮着拉了一段二胡后,就退到台下看着徒弟们表演。
  
  变革
  
  由单人拉唱变成戏剧表演,由拉二胡新添笛子、电子琴
  
  渔鼓的最大特色,在于“无本可循,无曲可依,伸缩自如,雅俗共赏”。除却外出参加比赛时有固定的唱本外,平时演出没任何唱本,有的只是故事剧情线索,艺人登场后全靠临场发挥。
  
  “一个故事,十分钟可以唱完,也可以唱三个月。”邹昆山说。因此,当年他初登台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都能唱足两个小时。
  
  但要唱好渔鼓,就要求艺人们有扎实的诗词、韵律功底,一般徒弟要学艺三年才能登台,七八年才能挑大梁。
  
  邹昆山刚开始唱渔鼓时,一人唱了五年,旁边有人用二胡伴奏。后来,观众们不乐意:看同一个人在台上唱三个小时,实在太沉闷,为什么不找个女生来对唱?1987年,渔鼓舞台上出现了女艺人,市场空前活跃,甚至出现没有旦角的演唱队就没有业务的局面。
  
  有了女艺人,就有了“对唱”形式,也有了“角色扮演”。观众爱看热闹,于是又有新要求:再多几个人来唱,再热闹一点。
  
  顺应此要求,祁东渔鼓逐渐由一拉一唱的2人队向6人队转化:3名男艺人、2名女艺人、1名专职琴师成为固定队形,轮流分着角色扮演。原本一拉一唱的说唱形式不复存在,转成戏剧表演。
  
  此外,乐器也逐渐增多。原本的渔鼓,在二胡的基础上新添了月琴、唢呐、笛子等乐器。最近半年,所有渔鼓队都用起了电子琴。“电子琴的声音大,声音种类多,更热闹些。”邹昆山说。
  
  但这样一来,原本唯一的主角乐器渔鼓便沦为配角;单人说书形式也变为了如今的戏剧表演。甚至连渔鼓本身,也不再用竹筒做成——艺人们发现,用塑料灌油管子更方便而且不容易出现裂缝;原本的猪皮鼓面也用包烟、包糖果的塑料纸代替,因为这样敲出的响声更大。
  
  邹昆山唱渔鼓,也采用上述革新,但内心总有担忧:“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渔鼓了。电子琴加入后,渔鼓洋不洋土不土,不知道像什么。”
  
  他曾在一次鼓书交流会上讲述了这种困惑:“渔鼓艺术革新方面为适应乃至迎合观众,在形式上大动手脚,加入过多其它艺术元素,使原貌变了形,不大像是渔鼓表演。或为追求火爆效果,将原本一个人的说唱表演,搞成多人的群演群唱。感觉虽不很顺,却也没有定见,是对是错,希望得到指正。”
  
  与会专家认为,这种革新方向是错的。即便退一万步,渔鼓也绝不能加入电子琴,否则就不能再称作传统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音乐怎么也不包括电子琴。”
  
  邹昆山也认为如今祁东渔鼓表现形式不妥,但他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了生存,他只能全盘接受他认为“不伦不类”的革新。
  
  但另一方面,由于渔鼓全方位革新,祁东县的渔鼓演艺市场空前繁荣,乃至有独特的“祁东现象”。越来越多的红白喜事要请渔鼓队,越来越多的艺人加入渔鼓队伍,目前祁东县每年民间渔鼓演出数千场,场场爆满;渔鼓艺人近500人。这在全国都是特例。
  
  激烈竞争带来的是低收入。即使像邹昆山这样出名的老艺人,每场收入也不过两百多元。“有时候真觉得干这行没什么意思。”邹昆山抱怨。但每当他参加全国鼓书交流会,看到全国其他地方的渔鼓艺人凋零时,他又觉得情况还不算太坏。
  
  “有次交流会上,一个省外的艺人当场哭了。他说那里的渔鼓太土,已经没人学,他一死,这地方就没渔鼓了。”邹昆山说。
  
  坚守
  
  传统的九澧渔鼓:一人拉着乐器,唱着经典,时而插科打诨
  
  当湘南支脉祁东艺人焦虑渔鼓过度市场化时,湖南渔鼓湘北支脉“九澧渔鼓”仍保持着渔鼓的原本面貌。
  
  1月7日下午,常德市临澧县。68岁的传承人金行文带我们来到县城一家名为“大中华”的曲艺茶社,与祁东县完全依靠于红白喜事市场不同,临澧县还有茶馆这个输出口。
  
  茶馆所用场所原是县城老汽车站,陈旧的砖瓦平房内部宽敞,室内燃着火炉,摆放着长条木桌和一百来张小板凳。条件虽然简陋,却吸引了不少老人前来观看。虽然天气寒冷,但茶馆内仍然坐了一百来号人。每天下午1点半到3点半,这里准时开唱各类鼓书,茶馆向每人收费3元。
  
  我们到这家茶馆时,台上正在唱湘北大鼓。金行文从随身携带的包里取出渔鼓、简板、钹和一根筷子,走上台去跟表演者说了几句,大鼓便暂时停止,金老先生要亲自表演。
  
  虽说早已知道渔鼓都是即兴发挥,无本可循,但我们万万没想到金行文唱的,就是我们从长沙来临澧县采访这事。虽然常德话不全能听懂,但还能听出“从长沙赶到安临县(临澧县旧称)”这句。之后他便唱自己的人生经历,从小时候唱起,唱到如今:
  
  “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
  
  我也受到好多好多不少的伤。
  
  看着人家修起豪华的楼房一排排,买起豪华的车子一辆辆,虽然是打个乓乓,我不想港(讲,编者注)自己有好沧桑,多少往事在心房。”
  
  金行文的唱腔时而诙谐轻快时而饱含沧桑,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毫不停顿。
  
  相比祁东渔鼓多用低沉缓慢的调式,九澧渔鼓多采用轻快活泼的调式。“我们比他们唱的节奏快得多,唱慢了观众受不了,不喜欢。”金行文说。
  
  九澧渔鼓艺人一两百人,派系众多,每个派系唱腔都有不同。原本临澧县以澧水为界分为“北腔”和“南腔”,北腔节奏快,南腔节奏慢。后随着交往增多,互相融合,现在差异并不明显。
  
  而九澧渔鼓与祁东渔鼓的最大不同在于表演形式。
  
  九澧渔鼓偶尔也有双人和三人队伍,但一般仍由一个人边敲渔鼓边唱,另两人轮换使用二胡、三弦、胡琴、笛子、唢呐多种伴奏乐器。“双人对唱”时虽也有“一人多角”的角色扮演,但都是“跳进跳出”,本质上仍是传统说书形式,不似祁东渔鼓的角色扮演,已没“跳出”场景,成为实质上的戏剧。
  
  但这样未免略显沉闷。于是,九澧渔鼓就会在观众疲惫或沉闷时“插科打诨”,带动现场气氛。如这次表演,每隔几分钟就会直呼我的名字,直接面向我诉说。也因此,九澧渔鼓经常会“把女娃儿弄得羞答答的,脸红红的,别着身子不敢正视说书人”(摘自《九澧渔鼓见闻》)。
  
  九澧渔鼓另一与祁东渔鼓不同之处,是两者内容不同。相比之下,九澧更偏重传统经典,如《杨家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封神榜》《三国演艺》《白蛇传》等。新编故事也以武侠小说居多,如《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而祁东渔鼓的故事,多是创作者编的“新故事”。
  
  渔鼓世家
  
  传承人邹昆山:父亲将渔鼓田从间地头带入红白喜事
  
  看完表演,邹昆山和我们一道回县城。
  
  “你猜,这样一场唱三个小时,我们能赚多少钱?”他笑着问我们,“1600块左右。一般是六个人分,每人才两百多块。”
  
  邹昆山父亲邹祖羲是祁东渔鼓一代宗师。祁东县原本渔鼓文化并不太昌盛,有史可查第一个在祁东民间唱渔鼓的人,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一位名叫刘贤忠的烧瓦匠。
  
  邹祖羲家境贫寒,16岁到瓦窑当瓦工认识了刘贤忠。下工后,刘瓦匠经常捧着渔鼓说古道今,“三皇五帝才子佳人”,什么都唱。邹祖羲对渔鼓产生了浓厚兴趣,便拜刘瓦匠为师学习渔鼓。
  
  别看渔鼓能唱好几十场,事实上渔鼓只有四句基本曲调,艺人们在此基础上即兴发挥,在四句基本曲调上变化出无数种唱法,没有哪个渔鼓艺人是跟另一个艺人唱法完全一样的。
  
  原始的渔鼓呆板沉闷,邹祖羲在原始曲调上改进成为有各种固定的曲调、适合说唱各种不同内容的曲目,并创作收录数百个渔鼓曲目传世。除此之外,邹祖羲将渔鼓从田间地头带入了丧堂,红白喜事成为渔鼓根植的土壤。
  
  邹昆山从小跟在父亲身边,对渔鼓艺术耳濡目染,13岁便学渔鼓。1987年,父亲去世,已经进入祁东县剧团唱祁剧的邹昆山便接过父亲的棒子,和哥哥一起唱渔鼓。
  
  他还记得,1986年父亲病重,自己第一次上台唱渔鼓,“打开台”唱了15分钟,受到观众热情追捧。“当时的渔鼓都是单人说书式的表演,生旦净末丑都是一个人唱,我因为学过祁剧,所以加入了祁剧的动作和表情,观众那时没看过这种表演,所以很受欢迎。”
  
  15分钟唱完,另一人开始登场,但没唱几句就被观众轰下去,非要叫邹昆山上台再唱。“我那时只做了唱15分钟的准备,哪还敢唱啊,可是哥哥说,那你就乱唱吧。没办法,只好再唱了个《薛丁山三戏樊梨花》,没想到一唱就唱了两个小时。”
  
  从此,邹昆山的渔鼓一唱就是二十多年。

[NextPage]


  

解放前礼乐局全体成员合影。礼乐局每三年招收本籍读书子弟,孩子一旦被录取,终身在籍,每年按时参加祭祀典礼。供图/浏阳文物局

(解放前礼乐局全体成员合影。礼乐局每三年招收本籍读书子弟,孩子一旦被录取,终身在籍,每年按时参加祭祀典礼。供图/浏阳文物局 )

浏阳文庙祭祀古乐传人邱少求,84岁的邱老师最大的心愿是古乐器的复原。

(浏阳文庙祭祀古乐传人邱少求,84岁的邱老师最大的心愿是古乐器的复原。)

上世纪五十年代古乐排练。 供图/浏阳文物局

(上世纪五十年代古乐排练。 供图/浏阳文物局 )

  每一个祭礼都配上乐章庙堂正音在仪式中传承
  
  □本版撰文/丁婷婷 摄影/朱辉峰
  
  浏阳文庙祭祀音乐原有两位传承人,一是邱少求,一是刘百祥,他们是民国期间文庙祭祀音乐最后的两位乐生。2009年,当湖湘地理记者寻访古乐时,曾听两位耄耋老人细细讲述半个多世纪前的见闻。
  
  1月8日,我们重访文庙祭祀古乐,得知刘百祥老人已于去年仙逝,84岁的邱少求老人,成为浏阳文庙祭孔音乐最后一位老乐生。他很担心,哪天自己眼睛一闭,就再也看不到古乐的复活。
  
  根据老人的讲述和《浏阳古乐》一书,我们试图整理还原文庙祭祀大典。或许今年清明期间,大家便能亲眼看见这些场景。
  
  民国时,进文庙执祭礼者是礼生、乐生要求口齿清楚、声音悦耳
  
  提到孔庙祭祀大典,就不得不先说说主管祭祀的礼乐局。这个机构在编创了浏阳祭祀乐舞后成立,专门掌管乐舞教育和演出。
  
  礼乐局每三年招收一次年纪小的新生,每次约六十名。民国时期,邱少求父亲是读书人,非常重视儒家文化,9岁那年,父亲要求邱少求去礼乐局学儒学,学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和乐舞。
  
  小孩子要进礼乐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三年招一次新生,一般都是本籍子弟,由当地有名望的人引荐。先来考试,项目包括目测和作文。“目测”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有点“外貌协会了”,要求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口齿清楚,声音悦耳。“作文”是要求新生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的理解能力。过了考试,还有“政审”,原则上录取的学生都出自读书人家,就算录取其他人,也是士农工商的正经人家子弟能够入围。当时被拒之门外的行业背景主要是娼(妓女)、戏(唱戏的)、艺(吹鼓手、杂耍者)、走(剃头挑担的)和长席(乡间司席跑堂者)。
  
  邱少求很幸运地被录取了,那时,小孩能进入礼乐局是倍儿有面子的事。邱少求先是当跳舞的舞生,十六七岁升级为吹篪的乐生,更上一个等级是行礼仪的礼生,礼生必须乐舞俱佳、品行端正、娴熟礼仪、声音洪亮。
  
  乐生做得好就能升级为礼生。礼生在当地很受尊敬,民间婚丧喜庆都要请礼生去主持典礼。礼乐局的规矩非常严明,学生们除了不能吵架打架破坏公物外,甚至不能高声喊叫,不能到处跑,不能抢菜吃,不能自由出入,不能打赤膊打赤脚,而且还不能唱戏曲。孩子一旦被录取,终身在籍,每年都要按时参加祭祀典礼(清朝是每年春秋两次)。

[NextPage]


  

浏阳古乐——凤箫。

(浏阳古乐——凤箫。)

浏阳古乐——匏。

(浏阳古乐——匏。)

浏阳古乐——特磬及磬架

(浏阳古乐——特磬及磬架)

浏阳古乐——敔。

(浏阳古乐——敔。)

  每一个祭礼都配上乐章庙堂正音在仪式中传承
  
  “宰牲”令下,屠夫挥刀奔向牲口,先完成的能拿奖
  
  每年的八月二十七日,是祭祀正日。祭祀所需的两百多名“工作人员”都由礼乐局人员担任。
  
  带领祭祀的正献官由县最高行政长官担任,八名分献官由德高望重的乡绅名宦担任,然后便是一长串各种各样的工作人员,比如司香、司帛、司祝等等。那时,现场跳舞的的舞生有六十四人,奏乐的乐声三四十人,还有歌工二十人。可真谓一个庞大的组织行为了。
  
  不过在此前几天,大家就要忙碌。
  
  先是二十一日那天,礼乐局200多人都要来报到,集中培训一周。逐个考核,名为“挑”。二十五日晚上九点,礼乐局演乐厅正面悬挂孔子画像,大家穿戴好“蓝衫方巾”,进行“大演”,也就是彩排。(民国是二十六日搞彩排)
  
  二十六日最忙。中午,礼乐局要将所有参加祭祀人员的名单写在大红纸上,敲锣打鼓地送到县衙里去,由县官升堂审阅,盖上县政府的章子,是所谓“请榜”,之后张贴在文庙的墙上“公示”。
  
  随后进行“监牲礼”,这天要宰杀40多头祭祀用的牲口。点好香案行礼后,当等候在“宰生所”的屠夫们听到礼生高喊“宰牲”时,都会奔向各自要宰杀的牲口,捉住宰杀。
  
  屠夫们为何这么积极?因为谁能最先完成,并将祭牲背到大成殿,安放在孔子神位面前,就能拿到事先放在那里的“红包”。
  
  孔子可以享受“太牢”待遇,就是牛、羊、猪各一头,是去了毛掏了内脏整只牲口,其他的如“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还有子贡、朱熹等“十二哲”,就只能享受“少牢”待遇:一头猪一头羊,没有牛。
  
  祭品种类十分繁多,傍晚时,各类祭品都摆上来,中间放四样:稻米、高粱、黄米、玉米。两边素材有笋子、芹菜、韭菜等等;荤菜就更多,兔肉、鹿肉、虾肉、鱼肉、牛百叶等,每个祭品都有它固定的摆放位置。
  
  东西摆好以后,大家都不能回去,要在文庙里等着。
  
  一场祭祀活动,单单祭品都很耗费资金了。仅仅按40头猪算,就相当于现在的16万元。
  
  不过不用担心礼乐局付不起钱。创建乐舞在当地是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当地很多地主大姓都给礼乐局捐钱捐地,因此礼乐局拥有田租三千多石,是全县最大的公产之一。
  
  今年祭孔:浏阳花费50多万元搜集族谱,艰难恢复古曲
  
  为在2015年“复活”文庙祭祀大典,浏阳市文广系统十分忙碌。
  
  该系统只有200多人,却抽调了80多人分别充当歌工、乐生、舞工、礼生、执事,定期进行整套仪式的培训。又派人奔赴曲阜、武汉等地,复制部分古乐器和祭品盛器,走访各处筹备服饰、道具,目前光服装、道具就花费十多万元。
  
  此前,浏阳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搜集乐谱资料,花费五十多万元,终于艰难地将古曲恢复;2014年6、7月份组织文体局专业演员录制古乐。复制部分乐器仍需300万元,2014年12月,资金已经部分到位,浏阳便购买了大钟和大鼓挂在文庙,按照以往祭孔活动的需要,浏阳还对部分文庙设施进行了复原。
  
  “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做好明年(农历年)春季的祭祀首演,”浏阳文化馆副馆长王娜娜说,“希望我们的祭祀大典能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为浏阳古乐传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迎神、送神,都配有相应乐章,祭祀约两小时后天刚亮
  
  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的诞辰。值得一提的是,浏阳给孔子过的是农历生日,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给孔子过的是阳历生日,也就是9月28日。不过据邱少求所言,不知为何,民国时给孔子过的是阳历8月27日的生日,演奏的乐调是“十二律”中对应农历七月份的夷则律。如果明年开祭就不用担心具体日期的问题,因为2015年应该是行春祭,暂定清明期间。
  
  凌晨2时,主祭官、陪祭官、乐生舞生全部穿好礼服。主祭官的衣服最打眼:头戴长方形前后缀有丝绦的青帽,身穿红黄蓝三色蔡文的蓝衫,腰束玉龙带,脚蹬朝靴。其他人一律蓝衫方巾。
  
  凌晨3时,祭祀就正式开始。《浏阳古乐》称此时的浏阳文庙应该是“香烟袅袅,灯烛融融,缭炉中火光熊熊,众人敛气屏声,万籁俱寂”。
  
  通赞生高唱:“行大祭礼——”,全场肃立。东边通赞生唱击鼓,鼓声起;西边通赞生唱敲钟,钟声起。30多个乐生从大成殿里出来,64个舞生跟着从左右两个凉亭里出来,沿着东西走廊走一圈后到大成门,再各自返回原位。
  
  随后迎神,乐生奏乐,全体人员的脸转向南面天空,仿佛在等待神人降临,转身面对孔子牌位。众祭官依次上香,三跪九叩。接着初献礼、次献礼、终献礼,八音齐鸣,舞生分别跳一次干戚舞和两次翟龠舞,祭官献礼,读祝生读祝文。
  
  神明们享受完祭品,东西就可以撤下去——送神。这几个环节都配有相应的音乐乐章。
  
  最后,司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一同走到缭炉前把它们烧掉,祭祀大典就此完成。
  
  整个过程约两个小时,行礼完毕后刚好天亮。
  
  搞完祭祀,所有工作人员都没有工资,纯属义务劳动要是在清朝,大家就可以把祭品分回家。民国后,大家就没有肉分,肉都归了礼乐局的大食堂。有时候礼乐局也只是临时“借用”一下附近屠商的牲口,宰杀好打完祭以后,再由屠夫自己搬回去卖掉。这些打过祭的胙肉一进入市场马上会被居民们高价抢购一空,吃胙肉是有福气的象征。但这天早晨大家可以免费吃早饭。
  
  现在为迎接2015年的首次春祭,我们看到,浏阳已经给文庙安装上钟和鼓,木匠们也在文庙里赶制祭祀用的桌案。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丁婷婷

编辑:杨清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our.rednet.cn/c/2015/01/13/357453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旅游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