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三百年一遇洪灾突袭凤凰,古城遭遇史上首次关城。
这是大水的残酷。
7月26日,凤凰古城再度开放,当天接待国内外游客1.61万人次。
这是火样的热情。
水火之间,凤凰涅槃,仅仅只有11个日子。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世人惊讶于它奇迹般的修复时,也不禁深思:凤凰,到底凭什么?
凤凰公司的主体作用在这场灾难中彰显无遗。
2001年,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入驻凤凰,一个公司和一座城就此开启一段共生共荣的历史。凤凰繁花似锦时,公司在默默耕耘;凤凰白浪滔天时,公司毅然当凤凰满目疮痍,又是公司全员出动,在淤泥中清出条条通道。
恰因13年的积淀,才迎来了11天的涅槃,这是厚积薄发,也是实至名归。
所以,当凤凰一袭新羽,且容我们走进古城,细说“浴水重生”的故事。
砥柱中流
讷于言者敏于行,凤凰公司游船班的田全友,就是这么一个响当当的土家族汉子。
7月15日,凤凰遭遇有水文记载以来河道水位最高、上游入库和出库流量最大的300年一遇的巨大洪灾。短短两天时间里,降雨量突破300毫米,接近于一个季度的降雨量。
温婉的沱江在此时变脸,危机在黑暗中逼近静谧的凤凰。
田全友并未先知先觉,但他采用的是最朴素也最有效的办法——通宵蹲守。当天凌晨3:20许,当他看到沱江水位渐高,立即通知游船班全员紧急启动救援,并第一个全城示警。
百余名队员迅速出发,25条船开进沱江转移游客和居民,从黑夜到白天,咆哮的沱江中,高挂凤凰公司标识的游船来往奔波,连成了一条生命的航线。
田全友一个人撑船,救出了35个人,当天整个游船班,总计转移了1500多人。不过就在他们救人的过程中,这些全部来自凤凰当地的船员们,很多人自己家里同样淹没在洪水中,但没有一个人中途撤离,田全友甚至顾不上去救自己两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儿子。
“凤凰公司是凤凰旅游的主体,面对洪灾,我们自当砥柱中流。”凤凰公司总经理戴成桂和记者说起时忍不住泪眼婆娑:一直到当天19时许,全城的游客和居民都被转移到安全地带后,田全友才找到一辆板车,将两个行动不便的儿子转移到公司宿舍。
“凤凰之道”
如果说洪灾中的担当是凤凰公司能量的集中爆发,那么长达13年对古城的呵护,则称得上润物无声。
凤凰公司一以贯之的价值观是:离开古城,凤凰公司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呵护古城,就是呵护自己的生命线。
大道至简,重剑无锋,但简单的企业才不简单。
凤凰城内的8个文物点和沿岸的吊脚楼是古城最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防火是个大难题:文物大多是木质结构,古城的小巷又无法行驶消防车。
第一道防线被迅速架构:凤凰公司要求所有的文物点均按“做好预案、提前转移、留有备份”三位一体的模式运行,每个文物点24小时安排专人值班,并配有20人的应急队伍。文物点内要是发现烟头,应急队伍全部扣发当月浮动工资,发现明火则全公司扣发浮动工资,负责人从总经理往下全部降职。
在此基础上,以游船班为基础的“义务消防队”应运而生,成了沱江上流动的第二道防线。
2009年11月26日,义务消防队成立,游船班的18个凤凰汉子成为消防队员,重点保护三大文物区域:北门码头和北门城楼,沿河吊脚楼和虹桥,万寿宫与东门城楼。
2010年,凤凰跳岩对面的水木酒吧装修起火,义务消防队迅速出动,在县消防队还没到来前就将大火扑灭,首战告捷,打响了名气。受其激励,县消防大队顺势对这支队伍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业消防培训,凤凰公司也斥资上百万元,为义务消防队配备了3台高功率水泵。
2013年1月,扑灭孟婆汤酒吧大火、4月扑灭望江亭大火……短短几年,义务消防队总计扑灭火灾15次,田全友个人就被省委记一等功一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3年来,由凤凰公司负责经营的8个文物景点完好如初,即使在300年一遇洪灾来临时,公司也在每个文物点安排3人24小时值班,所有文物无一损毁。
共生共荣
智者见微知著,承前启后。
从凤凰公司进驻古城,弹指间13载寒暑,当我们数着年轮,“凤凰模式”也渐次清晰:企业既是市场的主体,也可以是与当地共生共荣、共济时艰的主体,企业与地方良性互动,就可以开辟共赢多赢的格局。
2001年的凤凰可谓“时势唤英雄”:原本的工业强县,因支柱产业凤凰烟厂遭遇政策性关停,县财政收入一度从1亿多元骤降至3000万元,变为国家级贫困县,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旅游成了凤凰的出路,当年12月28日,凤凰公司与凤凰县政府签约,前者以8.33亿元获得凤凰古城8个景点50年的经营权。
13年来,令人目不暇接的是“英雄造时势”:到2011年,不过10年,凤凰旅游人次就从57万上升到650万,旅游收入从4700多万元飙升至47亿多元,翻了100倍;2013年凤凰共接待游客842.42万人次,旅游收入66.86亿元。与此同时,居民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全县从事旅游产业的居民超过20万人,即使在凤凰公司,99.8%的员工也是凤凰当地人。
若2001年的结缘只是“一见钟情”,那么2013年的数据已证实两者已濡沫深情,恰如凤凰公司董事长叶文智所言:“公司和凤凰古城早已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生死相依。”
这是深入骨髓的无间共生。“凤凰模式”还被赋予了更丰富的社会内涵:2007年开始,公司就义务承担了古城景区的保洁工作,共设河面、清扫、清洗、清运等6个组,130余人每天都忙碌在景区内。
“7·15”洪灾后,凤凰公司再次以行动证明了主人翁的姿态:786名员工全员上街清淤,11天后,古城奇迹般提前开放。
大水退去,回望凤凰,沱江依旧,古城依旧:历史沉香,遍地英雄。(作者系三湘华声全媒体记者)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邹丽娜 李毅
编辑:姚冶 实习生:覃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