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这些“韵味”的国家级非遗 你听过吗?(图)

来源:红网 作者:徐夏霏 编辑:摇曳 2014-07-25 03:25:42
时刻新闻
—分享—

  你知道吗?日前,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项目名单,湖南共17项入选,其中新入选项目8项,扩展项目9项,入选数量在全国排名第6位。至此,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原有99项的基础上,新增到116项。
  
  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也许有你平常习以为常的,或许是你见得很少,或是基本没见过的,人都说保护什么,就是什么在逝去,也许你可以赶在它们消失前去看一看,听一听。

  见习记者 徐夏霏 整理报道
  
  粽包脑
  
  地域:邵阳洞口县

粽包脑舞

(棕包脑舞)

  棕包脑,乍一看,也许你会觉得它是一种吃的东西,但其实它是流传于洞口长塘瑶族乡的一种无语言、无伴奏的瑶族民俗舞蹈。据考证,棕包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周秦之间。由1人或2人头包棕片,手持齐眉短棍表演,故此得名。通常,它的表演人数1到20人不等,表演者大多为男性。表演者身披稻草衣、头包棕叶,舞蹈动作以摆首、甩臂、舞棍、扭腰、跺脚、左右顿步为主,简练干净、粗犷有力,充分展示了瑶族人民坚强刚毅、不畏强暴的性格和特点。棕包脑舞将“舞”和“武”完美结合,既体现出舞蹈的柔美,也有武术的刚劲,如果你有机会去洞口旅游,不妨去观赏一下棕包脑舞。

  苗族四月八
  
  地域:湖南绥宁县、吉首市四月八节

苗族“四月八”拦门酒。

(苗族“四月八”拦门酒。)

  在湖南省绥宁县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有美丽的传说,相传为了纪念聪慧勇敢杨家将后人杨金花,逐渐成为了苗家儿女的传统节日。从此,苗族人就专门把四月八日定作纪念杨金花的姑娘节。节日到来的这一天,苗族人把出了嫁的姑娘接回娘家后,在全家人吃黑米饭之前,先要举行庄重的祭拜祖先的仪式。这天大家着盛装,跳起舞唱起山歌,斗牛、芦笙会、对歌会,而这也是一场春天的约会,苗族单身的青年男女,也会在这一天寻找意中人,情侣们可以感受别样的情人节,单身的同学们,亦可寻觅一下自己的缘分。是不是有些心动?在四月八日姑娘节活动期间,到绥宁去感受一下苗族朋友的热情,尝一尝当地的美食,再喝上一口苗族姑娘敬上的美酒,生活还要怎么美好?去过的朋友一定欢喜得醉了,错过的也不用着急,明年四月八记得到此一游。

[NextPage]


  
  龙舞(汝城香火龙、九龙舞、芷江孽龙、城步吊龙)
  
  地域:郴州汝城、岳阳平江、怀化芷江、邵阳城步

汝城香火龙

(汝城香火龙)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是农耕民族所崇拜的神物。龙舞,原是一种民俗祭祀的活动,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数丈长,每次5~9条龙同舞。龙舞逐渐成为一项民间艺术。
  
  龙舞大多以手工轧制、制作工艺讲究,其中湖南汝城、平江是第一批通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龙舞。龙舞更多的包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汝城为香火龙,舞香火龙是汝城闹元宵的特殊活动,香火龙身子由稻草和竹子扎成,长可八九十米,短的也可长二三十米,最高达4米,矮的也在2.5米以上,每条龙插上当地特质的“罗汉香”,夜幕降临,当地村民将以土炮三响为号,鼓术管乐器,众人将持火把点燃龙身香火,整个龙身在夜幕下熠熠生辉,随后在火绣球指引下,舞龙者舞起火龙,走街串巷,所经之处,每家每户都会点燃蜡烛,燃放鞭炮,以示迎接,预示来年日子红火,风调雨顺。
  
  渔歌
  
  地域:岳阳东洞庭湖

洞庭湖。资料图

(洞庭湖。资料图)

  也许看过武侠小说的人,会有这么一个江湖梦,身后夕阳,摇着小船,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放声高歌,不经意制敌于无形之间。而如今,岳阳的渔歌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洞庭湖,总是与“鱼米之乡”几个字联系在一起,在岳阳的东洞庭湖,是洞庭湖系最大的一个湖泊,古称“云梦泽”。说起洞庭濒临消失的实物,江豚可能是你一个能想到的,然而另外一种非物质文化,也在接受生存的挑战,那就是洞庭渔歌。东洞庭渔歌源自战国时期,是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早在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就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记载。洞庭渔歌又称丫口腔渔歌,即张口就唱,自由发挥。渔民兴致所起,张口就唱,融入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往机船胜用帆,迎客送客又增班,一声汽笛君山渡,舟里烟波半日还。”“船往滩里行,网从天上落,网撒水中情,船载日越多。”“早追汛期抢在先,晚赶鱼市快起坡。摇浆浪里爱,渔家新生活。”都表达了渔民平日朴素的愿望。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捕鱼方式兴起,生活方式的改变,渔民结束了湖上漂泊的日子,渔歌就日渐没落,但有一天,摇着小船,在浩瀚的云梦泽,唱着渔歌,即兴而起,那也是极好的一件事。

[NextPage]


  
  土家族哭嫁歌
  
  地域:湖南永顺县、古丈县
  

土家族哭嫁风俗。

(土家族哭嫁风俗。)

  结婚是一件开心的事情,通常姑娘欢天喜地嫁了,小伙喜笑颜开地娶了,最后皆大欢喜。在土家族则有哭嫁这一传统,土家族哭嫁歌就是整个哭嫁的精髓。“哭嫁歌”一般从婚假活动前三天或者是七天开始哭唱,长的也有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前开始哭唱的。据说,出嫁之日哭的感人,唱的动听程度作为衡量土家女子才智的标准之一。哭嫁歌一般是在新娘的闺房,你来我往的哭唱,在出嫁前一天达到高潮。哭嫁歌一般分为哭开声,哭爹娘,哭媒人,哭入席,哭上轿五个部分。当时社会,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睁眼瞎的就嫁了,当然不比今天自由恋爱结婚,随着时代的发展,哭嫁歌在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唱的少了,甚至没了,但这文化遗产却值得我们去感受,在观赏湘西凤凰美景的同时,也可感受这份土家女儿家情怀。
  
  安仁赶分社
  
  地域:郴州安仁县

米塑

(米塑)

  安仁赶分社,是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一项与炎帝神农紧密关联,全县百姓从古至今自发组织、参加的民间岁时节令活动。传说炎帝神农在这一带发明农具、开田教耕、始尝百草,安仁因以得风气之先,而有了这一民俗。
  
  安仁赶分社的“赶”、“分社”的“分”,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社”即“春社、社日”的省称,“春社”为立春后第5个戊日祭祀土地神,“社日”即“祀社神”的日子;“赶分社”用一句话说,就是人们在春分时赶到县城过社日。根据考证本县及湖南郴州现有史、资料来看,安仁赶分社可上溯后唐同光年间(923年-925年),安仁赶分社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祀神祈谷、集会结社、赶场交易、吃药下田,在此期间,正逢油菜花花季,在感受传统文化的时候,也能欣赏到22万亩油菜花开的美景。安仁县近年来将赶分社这一传统活动,注入新鲜的血液,赶分社的活动也越发多起来,米塑大赛、举行春分开耕仪式,祭祖炎帝这些活动都使得安仁赶分社内容更加多元化。

[NextPage]


  
  浏阳文庙祭孔音乐
  
  地域:长沙浏阳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 陈飞/摄 图片来源:长沙晚报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 陈飞/摄 图片来源:长沙晚报)

  据记载,浏阳祭孔音乐自创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浏阳祭孔音乐的演奏,在浏阳文庙大成殿举行。参加古乐演奏的表演者有舞生、乐生、歌工三大类。《浏阳县志》卷十载浏阳祭孔音乐所用乐器共15种:特钟、编钟、特磬、编磬、应鼓、琴、瑟等。浏阳祭孔音乐音调中正平和,舞姿谦恭揖让,旋律舒缓庄重,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和贵中庸”的思想。由于历史原因,浏阳祭孔音乐古乐器散失严重,1948年之后,浏阳古乐没有再出现世人面前,据媒体报道,几经周折,经过多方努力,浏阳古乐有望重新现世,想象身处文庙,听着古老的音乐,仿佛穿越回到那个时代。
  
  傩戏(临武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梅山傩戏)
  
  地域:郴州临武、怀化新晃、怀化沅陵、娄底新化

傩戏

(傩戏)

  “傩”是古代驱疫祭仪,是巫文化的衍生体。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傩祭中的宗教成分和艺术因子,不断进行有机融合,很快融入社会各个角落。明末清初,傩戏吸取民间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遍布三湘四水。傩戏唱腔以地方方言为主,在限制了其横向交流的同时,也体现了它的多样性,全国三百六十多个戏曲剧种中,没有一个剧种唱腔有如此之多,在湖南有傩戏的地区,你不妨都去听一听,与正剧不同,傩戏这样的地方戏,自有一种嬉笑怒骂的亲切感。

来源:红网

作者:徐夏霏

编辑:摇曳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our.rednet.cn/c/2014/07/25/341607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旅游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