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华博士廖幸谬:暖泉“萌脸”是行解构文化之实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廖幸谬 编辑:摇曳 2014-07-28 13:55:14
时刻新闻
—分享—

  河北暖泉古镇本来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殿堂,但最近却“发明”了一样东西,就是把京剧的头饰装在当下流行的“萌脸”上。如此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模仿抄袭行为,当地企业和政府却无限的拔高——“与时尚相结合,接地气,对传统民俗是一种非常好的推广方式”,甚至于达到了“找到了新的发扬中国传统国粹文化的方式”。我们不禁要问: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低智商的解构,为何企业和地方政府乐此不疲,并大力宣传成“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呢?

   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各地企业和政府都绞尽脑汁要抓住国家“文化强国”这个战略机遇分到一杯羹,各地雨后春笋出现了各种所谓的文化“创新”和“保护性开发”。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是很难的,据美国统计局统计,美国每年的专利仅有3%转化为产品,这些转化为产品中,只有1%获得利润,也就是说只有万分之三的专利可以得到利润。因此,如果有现成的技术、创意可以购买,可以模仿,那么企业进行创新则是非理性的经济行为。另外,企业从来就没有保护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消费文化的动力。地方政府则有保护文化的义务,但在“压力型体制”之下,对GDP和税收的崇拜,地方政府也在绞尽脑汁在不增加成本,甚至还带来GDP和税收的情况下,保护当地的文化。这样,企业和地方政府成了利益的共同体,“合谋”创造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文化产业”,并美其名曰“保护性开发”。

   如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就离开两样东西——假创新和真宣传。真创新非常困难,假创新却非常容易。简单的把京剧的头饰装在当下流行的“萌脸”上,就马上大肆宣传成“巧妙地融入当地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式”。一个很小的模仿甚至是抄袭行为,就提升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企业和地方政府不遗余力的宣传,不是为了保护所谓的传统文化,而是隐藏在背后的共同利益。因为一旦把这种假创新被真宣传成“高大上”的“开发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再通过炒一些时髦概念,地方政府和企业就可以圈地,搞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来套取国家土地、税收和政策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在企业和地方政府“合谋”当中,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地方政府不仅得到了GDP、税收等政绩,甚至可以“为神设庙”——建立一个文化产业园管委会,多出好多个领导职位,便于安排一些干部。

   在企业和地方政府“合谋”当中,大众和文化则成了牺牲品。企业向来都是通过各种宣传来刺激大众的需求,企业通过大肆宣传保护传统中国文化来消费大众的爱国主义。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民族主义高涨,任何一个小小的所谓的文化“创新”都提升到“发扬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不断的刺激大众对中国文化那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

   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杜绝把简单模仿宣传成创新,因利益驱动却冠以“保护性开发”之名,否则这个兴建于元朝,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美誉的河北省蔚县暖泉古镇,其中的文化精髓,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很可能在企业和当地政府的“假创新,真宣传”中逐渐被解构,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些没有文化传承,不伦不类的奇葩。(文/清华博士 廖幸谬)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廖幸谬

编辑:摇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旅游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