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周末趣湖南⑩丨走进雪峰山,做一回民族文化的守望者
2019-05-23 15:18:20 字号:

微信图片_20190523150117.jpg

编者按:“寻味街头巷尾,探知乡村秘境;与湖南一起,让周末更有趣。”我们将带着有趣的灵魂与视角,发觉那些藏在湖南,鲜为人知的好吃的、好玩的,带你一起玩耍一起“浪”。我们约定,每周四晚,红网时刻新闻,不见不散!

千百年来,因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华夏大地上绽放了各具风格的民居建筑群,以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书写着各自的故事。它们或精致或古朴,或幽静或灵动,或神秘或庄重,或威严或自如,那一砖一瓦,一拱一檐,一窗一花,早已与天地合而为一,历经浮世烟尘,美得动人心魄。本期周末趣湖南带大家走进雪峰山深处,做一回民族文化的守望者。

红网时刻记者 龙腾 长沙报道

通道:侗寨建筑,精妙绝伦的艺术品

207A2711_副本.jpg

远望侗寨。摄影 陈敏捷

行走侗寨,不得不感慨,侗族是一个擅长建筑的民族。沿着宽阔的石板路走向侗寨,映入眼帘的是秀丽的寨门与高耸的鼓楼。

207A2763_副本.jpg

走过河流对岸,有急石墩、木梁、亭阁、画廊、雕塑于一体的风雨桥。摄影 陈敏捷

侗乡山寨,无溪(河)不花桥。通道的风雨桥,极具侗族风格。是桥非桥,气势磅礴,横跨两岸,既起到桥梁的作用,与人方便。它具有象征意味,给侗族人民保一方平安,是侗民眼中的“福桥”。风雨桥同时也是廊,可避风挡雨、遮阴避阳。

桥面长廊上建有宝塔,桥脊上还建有各式吉祥崇拜物。塔上的飞檐重叠,有大量雕塑及各种花、鸟彩绘。

上帝视角瞰迴龙桥。摄影 陈敏捷

最值得一提的是,过横岭村后,沿途会经过迴龙桥,这是通道极具名气的风雨桥。它的奇在于整个桥型呈弧形,绵绵青山之中,滔滔绿水之上,有一张精雕细刻之“弓”,令人拍案叫绝。

换个角度,看迴龙桥的弧度。摄影 陈敏捷

关于风雨桥历史,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对侗族情侣,分别住在河的对岸,每次都要撑船渡河与对方约会,河底有条黑龙看上了这姑娘,六月初六这天,姑娘撑船渡河,被黑龙卷入河底。小伙子四处寻找,昼夜不息,真情感动了白龙,白龙与黑龙搏斗三天三夜,终于救出姑娘。这对恋人为报恩,依龙形在河上架桥。风雨桥也是消除灾难的象征,当地人俗称为花桥、福桥或风水桥。

207A2503_副本.jpg

古老的寨门。摄影 陈敏捷

寨门是外客进寨的必经之道,以往也是阻止外敌入侵的关卡。如今的寨门若逢节日庆典之时,便是迎宾、送客之场所。

207A2501_副本_副本.jpg

高耸的鼓楼。摄影 陈敏捷

鼓楼是侗族社会文化的象征,举足轻重。整座建筑,全用杉木为材,结构复杂,造型壮丽,不用一钉一铆,全部以榫槽衔接,历数百年风雨而不朽。鼓楼建造大有学问,一寨一鼓楼,一姓一鼓楼,侗寨建房围绕鼓楼呈放射状,是团结的象征,俨然侗寨的心脏。

DJI_0391_副本.jpg

航拍高步村。摄影 陈敏捷

在高步村的村部处,是鼓楼的绝佳观赏点,寨中6团,共建有鼓楼6座,花桥1座。6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蔚为大观。踩着青石铺就的长巷,闻着古寨飘散着的淡淡烟火味。青瓦木阁下,流过几多冷暖交织的光阴;老旧的花桥上,多少人看过几度春花秋月。

鼓楼的来历 :相传古时候侗家有个聪明的小伙名叫曼林,一天,他听见树上站满小鸟在叫,看见一群鱼儿在水里吐泡泡,觉得动物都会找地方论事,人也应该这样。于是他告诉了长老。老人们说侗家最会培植杉树,杉树又大又高,就照杉树的样子来修建。曼林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建成了像杉树一样的宝塔式建筑,飞檐翘脊。后来寨里来了土匪,侗家人敲击木楼里“牛皮鼓”,声音响亮,其他寨子侗民赶来支援,于是,侗民把木楼改名为“鼓楼”。今天的鼓楼,经历世代的演变,已从简单的对树的模仿发展成为侗族建筑的绝品。

麻阳:千年苗寨,“慢”生活的豪侠坪

LWL_5541.jpg

豪侠坪千年苗寨。摄影 雷文录

在麻阳的公路上,车又过了几个弯,豁然间,一座坐南朝北、灰砖青瓦的古建筑群跃入眼中,这就是有着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众多美誉于一身的豪侠坪千年苗寨。

LWL_5548.jpg

这里的生活,静谧而美好。摄影 雷文录

LWL_5552.jpg

斑驳的外墙。摄影 雷文录

这里生活是城里人羡慕不来的淡雅。早饭过后,几位年过古稀的大爷坐在入村的石阶上早已闲聊许久,这是他们的日常,清闲若梦。这里的生活很“慢”,“到时光斑驳,仿佛回到古朴岁月,静谧而美好。

LWL_5563.jpg

大小巷通道网状交叉于村内,处处透露福寿文化。摄影 雷文录

走进古村,建筑群颇富特色,多为砖瓦结构,烽火鳌头,大小巷通道网状交叉于村内,村道路以当地青石板铺就。仔细打量,会发现居民楼的大门一般都用长条石建成,门头雕刻着诸如“敦厚周慎”“伯高家风”“伯高宗风”“敦厚遗风”“纳言家风”“积厚流光”“武陵世宗”“吟沙世第”等文字,在门的上方两侧,一般都左雕着福字,右侧刻有寿字。

LWL_5561.jpg

这里是闻名在外的长寿村。摄影 雷文录

这里,每处都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福寿文化,优越而古老的地理环境,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普遍高寿。如今,全村有80岁以上的老人有30多人。这里还名贤辈出,仅清嘉庆后,就有贡生、武举人、进士等33人。

往前路出发,回望这座以自然山水为基底,以古居建筑为载体,以人文景观“五山一河育良田,七门古巷构苗寨”为内涵的古寨,生于此,岂能不长寿?

溆浦:对山当歌,大山里的民俗嗨场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八、六月十八及九月十八,都是溆浦罗子山最热闹的时候,罗峰寺的庙会如期举行。这座经历了数百年世事沧桑的古庵,承载着附近瑶汉民众的种种憧憬与向往,“我奶奶就是通过对歌,跟爷爷相识成亲的”。罗子山村村主任米先曲如是说道。

13.jpg

罗峰寺。雷文录摄影

罗子山周边村民以少数民族居多,是“七姓瑶“发源地,即“蒲、刘、丁、沈、石、陈、梁”七姓瑶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千年流淌的沅水,生生不息,沉淀着这方水土独特的人文记忆。

从罗峰寺往下走,经过亮坳,抵达胡家坪。这个瑶族院落里,村民很热情,见到你经过,他们会热情地邀请去他家坐一会儿,一边拿出长条的板凳,一边念叨着“背这么东西,走这么多路,累不累呀,快来歇一下”。

14.jpg

航拍胡家坪瑶族院落。余文辉摄影

这里还保留着最原生态的山歌文化,每年庙会期间,对胡家坪的男女老少来说,都是一场山歌的盛会。今年56岁的舒远华是土家族,家里的阿妹是瑶族,“我们就是山歌传情相爱的,现在一歇下来也会经常来几句”,舒远华说,村里有多个山歌微信群,想唱就唱,即使在农忙的空闲,大家也会经常在群里吼上几嗓子。“以前的山歌主要是谈情说爱,现在的山歌,主要是‘调口味’、来活跃气氛。”舒远华随口便来上几句:山里芭茅发绿禾,隔久不和妹一坨,今天和妹来会和,心里感到好快乐。

15.jpg

瑶族山歌,高亢嘹亮。

这里的人,每个都会唱几句,这不,米先曲也自个儿唱起来了:茶树开花满树白,我们这里来了客(kai),没有什么好招待,唱声山歌来待客(kai)。这是瑶家人的欢迎歌,只要来了客人,他们都会聚在一起,欢唱山歌来表达欢迎。

热情好客的瑶家人,只要有山歌,便聚拢到一起来。你看米先曲,笑呵呵地打开了嗓子:茶树开花满树白,我在这边等妹妹来,这边有棵歇凉树,又好歇凉又好嗨。

瑶家阿妹开心地回应了他:茶树开花满树白,哥想我来妹就来,只要哥哥你喜欢,你想嗨来我就嗨。

也有打趣的阿妹,调侃米先曲:哥哥身上穿身麻,身材像只癞蛤蟆,妹拿棍子戳一下,四脚朝天口啊啊(张开)。

蓝天下,古老的瑶家院落里,他们唱着山歌,互相打趣;大黄狗尽可能地拉长身子趴着,时而抬头轻呜两声,歌声、笑声,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沅陵:“狃花”文化,借母溪名之由来

LWL_5294.jpg

深山人家,沿袭着古朴的农耕生活。摄影 雷文录

LWL_5320.jpg

在借母溪当地,有千年的“狃花(典妻)”文化。摄影 雷文录

LWL_5308.jpg

“狃花文化”其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借母溪山高路远,山外的女人不愿嫁到山里来。摄影 雷文录

从深山来,往山外去。在借母溪当地,有千年的“狃花(典妻)”文化。

在人类的婚姻历史中,有多种婚姻形态。在农耕时期,为了繁衍后代,某些偏远的区域存在着一种“典妻制”,将山外的女子带到寨子,完成生儿育女的任务后再将其送回,孩子则留下,从此永不相见,这种“典妻制”文化唯一的遗存就在借母溪。

“狃花文化”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借母溪山高路远,交通闭塞,贫穷的面貌使得山外的女人不愿嫁到山里来,为了传宗接代,遵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千年古训,借母溪的男人只有从很远的山外“借母生子”。

LWL_5325.jpg

在借母溪,“借母生子”这一奇特的风俗人们称为“狃花”。摄影 雷文录

借母溪人将“借母生子”的风俗称为“狃花”,为他们之间牵线搭桥的老人就称为“狃子客”。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充当“狃子客”,其中有许多严格的规定。

“狃子客”必须是死了男人的女人,或者死了女人的男人,而且没有后代;狃子客必须为女方保密,不能向男方透露其家庭情况与地址,小孩断奶后,由“狃子客”带女方回家,从此双方互不相认。

如果男女有情难断或小孩长大后寻根问母,“狃子客”必须守口如瓶,不能吐露真情;借母以一年为期,如果一年内未能生孩子,那就无条件延期,直到生了儿子后才能离开。

来源:红网

作者:龙腾

编辑:石凌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