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安化县双烟村,在千年银杏树下召开屋场会,播撒革命火种。1938年至1942年,这里作为抗战第十一兵工厂的重要驻地,用热血铸就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防线。90年过去,银杏树依然挺立,双烟村的乡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接力奋斗。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网推出《银杏树下屋场会》系列报道,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双烟村,聆听历史回响,感受新时代脉动。
记者和驻村工作队队员走过村庄的角角落落。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雅如 李长宏 胡邦建 安化报道
跟着湖南出版集团驻村工作队队员陈勇走完安化双烟村最后一处抗战遗址,我的笔记本已记了七八页。回到村民服务中心时,大伙儿正围着会议桌开小会,搪瓷缸里的野茶飘着热气。
“你们可算回来了,咱们把今天的议题理一理,”工作队队长黄立笑着招手,“山里采的山胡椒,边喝边聊?”
我们放下草帽落座。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摊开的笔记本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咱们村的‘阳光一号’桔柚,现在能卖到5块钱一斤了。”驻村工作队队员姚泰阁翻着笔记本说。而就在几年前,村里的老品种柑橘收购价一度跌至每斤4毛钱。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从柑橘基地到黄精种植区,从红色旅游线路到农产品销售,铅笔标注的箭头密密麻麻。但制约因素也很明显——交通不便、产业链短、市场规模小,这些现实问题用红笔圈了出来。
大山里的双烟村。
“红色文化是我们的金字招牌。”黄立指着一张图纸说。1935年红军在千年银杏树下召开屋场会,第十一兵工厂在此生产弹药支援前线,这些历史都成为双烟村的发展资源。目前,安化县文旅广体局正加快推进第十一兵工厂旧址、弹药洞库群、红军借条原址等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
村民在位于溶洞内的兵工厂里纳凉。
省里的乡村振兴扶持政策、乡村振兴拟入库项目申报材料、农产品检测报告、旅游规划方案……会议桌上的每一份文件,都承载着这个村庄的期待。
在激烈的讨论中,一个以红色文化为灵魂,以产业融合为路径,通过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协同发力的双烟特色乡村振兴新模式正徐徐展开。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安化县双烟村,在千年银杏树下召开屋场会。这个习俗传承到了今天。
未来走进双烟村,游客可以在农家书屋里阅读红色文献、党史资料、地方史志;在“红色讲堂”里聆听一堂精品党课;走进文创体验区互动体验,感受双烟村文化魅力;在农产品展销中心里购买本地优质农产品;在乡村休闲水吧里,来一杯特色“村咖”……
展出的兵工厂文物。
以“千年银杏”为核心,石质坐凳、步道系统和景观照明将进一步升级;“红军屋场会旧址”主题雕塑和标识牌将竖起,红色文化导览系统四通八达,体验感直线提升。
窗外传来一阵欢笑声,几个村民正围着新到的“双烟水果”农产品包装箱讨论着什么,以银杏树为设计主体的双烟村Logo正紧锣密鼓地设计中。线上,双烟村的官方抖音号“云游双烟”也发布了第一个视频。村里的游客也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多……
双烟水果品牌包装盒现计划进一步升级,充分展现村内文化。
“那就这么定了。”黄立合上笔记本,发出清脆的声响。
暮色降临,不知谁打开了服务中心的灯,厚厚的资料、文件忽然都在白炽灯下亮了起来,像一片小小的、崭新的战场。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雅如 李长宏 胡邦建 汤芸瑄
编辑:史凌松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