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9月7日9时30分讯(记者 刘岱松)14年抗战,是中华民族的苦难抗争史,也是中华民族奋勇救国的英雄史。当历史的洪流冲刷而来,北碚,这座缙云山下、嘉陵江畔的安静小城,在那段特别的历史中,开始牵动全中国敏感的神经末梢。抗战时期,北碚成为重庆的迁建区,大量机构、学校进驻北碚,无数文人、政治家、军人在这里传下佳话。73多年过去,当游客漫步北碚,仍会感叹血色岁月并未走远,那些尘封的故事,就隐藏在北碚的大街小巷、一瓦一木中。
卢作孚规划北碚城市建设 是建设北碚奠基人
抗战时期的北碚,曾被称为“东方的诺亚方舟”。无数的宝贵人才、文物史料和重要物资都在这座城市中得到保护和存续。其时,这座城市先后涌进了机关、学校、社会事业单位200多个,各界名流、学者、作家、科学家3000多人。
可巧的是,这艘满载文化思想瑰宝的方舟缔造者,正是卢作孚先生,他以“中国船王”的头衔闻名于世。1927年,卢作孚以江巴璧合峡防团务局局长的身份来到北碚,彻底改变了北碚的命运。
在卢作孚大刀阔斧的改造下,短短几年时间,北碚拥有了四川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四川的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西部地区的第一家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卢作孚还在北碚兴办实业、教育、医疗机构,并整修街道,兴建公园。到1936年,北碚已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花园小城。
为纪念爱国实业家、建设北碚的奠基人卢作孚先生,2011年,北碚区对峡防局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辟建为卢作孚纪念馆。卢作孚纪念馆位于北碚区文星湾一巷,占地面积1473平方米,由3个大殿和2个侧耳房以及吊脚楼组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在此之前,卢作孚纪念馆先后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区署、北碚管理局、重庆市北碚行政管理处的所在地。因此,馆址附近也是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的北碚政治文化指挥中心。
卢作孚纪念馆现存72件文物和文献资料,140张珍贵历史照片,34件文物代用品,并用图片、文字、实物、影像资料为展陈手段,各项资料皆以编年记法为序列,游客漫步其中,仍能清晰追溯卢作孚先生的人生轨迹。
在一张张历史照片前驻足,被抗战时期的文物包围,在黑白影像资料中感受卢作孚先生实业救国的曲折经历,仿佛先生音容笑貌犹存,游客也更容易感悟到卢作孚先生为寻找救国之路,创办教育、兴办实业、启迪民智、推行乡村建设实验的爱国主义情怀。
北碚留存诸多抗战历史文化名楼 各界大咖名人都在这里“打过卡”
如今,当游客漫步于北温泉公园的林荫小路上,依然会瞧见那些斑驳的外墙和门窗。柏林楼、数帆楼、农庄、磬室、竹楼,这些旧时建筑在掩映的林荫中,向世人诉说他们曾经主人的传奇,那个特殊年代的救国群像:抗战军人、爱国富商、文人墨客……
1930年,“傻儿师长”范绍增同文化成等人打麻将,约定赢钱归公建楼。该楼依山临江,凭栏眺望,可见江面点点船帆,而故名数帆楼。
抗战时期,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吴玉章、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数帆楼下榻。黄炎培有诗云:“数帆楼外数风帆,峡过观音见两三。未必中有名利客,清幽我亦泛烟岚。”朱德在云南讲武堂的老师李根源抗战时来游览北温泉,作《宿数帆楼》诗:去年此日永昌州,治理军书夜未休,今日客中吟啸处,嘉陵江月数帆楼。
1936年,卢作孚先生募捐建造竹楼别墅。竹楼共两层,占地141平方米,因其竹墙、竹柱、木楼、小青瓦屋面的特征,故取名竹楼。解放前,竹楼曾是北碚图书馆的分馆,建国后改名为北泉图书馆,向游人免费开放,抗战期间,郭沫若曾在此写作《唐棣之花》和《屈原》等剧本。1983年竹楼经维修,改为砖混仿竹木结构。
时至今日,当游客踏足竹楼,仍能见到砖红的墙面、蓝青的窗户和屋檐木刻、原竹木的柱子,进而陶醉于这光影斑驳的清幽世界。
除数帆楼、柏林楼之外,北温泉公园还留存有柏林楼、农庄、磬室其他三座名楼,林森、冯玉祥、陶行知等政治、文化名人,皆在此留下足迹。在这里,他们或奋笔疾书痛斥日寇暴行、或大声疾呼宣扬抗日救国,而北温泉公园的这五栋楼,则是人们寻访往昔岁月最好的载体。
美龄堂与花房子的光辉已远 但却是时代感鲜明的抗战建筑
北温泉上缙云山的路上有一地名曰“三花石”,三花石有一旧时别墅,外墙上黄石凸出,犹如花朵,由此得名“花房子”。抗战时期,国民党将领孙元良在此修建花房子,后来几经周折,1949年,梁漱溟先生迁居至此,致力于勉仁中学、勉仁书院、勉仁文学院的建设,并写下了著名的《中国文化要义》等作品。
如今,花房子和围墙仍是“开了花”的模样,红枫叶映着灰墙,一冷一热的色调却有种说不出的和谐。一楼一底,坡屋顶,琉璃瓦,怪石小谢,翠竹活水,园子并不大也五脏俱全,游客踏入其中,仍能感受那份寂静深幽。
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运河口的美龄堂,修建于1943年,抗战时期,宋美龄担任中国妇女慰劳总会主任委员,为安定军心,在北碚建立一个全国妇女慰劳总会荣誉军人自治实验区,改善伤兵生活,组织生产自救。
荣誉军人自治实验区区址选在碑坭坝,于1942年破土动工,一年建成。实验区内建有一幢砖木结构的小礼堂,为纪念创建人宋美龄善举,命名为“美龄堂”。美龄堂背靠苍翠旖旎的缙云山,面临山青水秀的运河公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美龄堂内展示了不少抗战时期伤残军人使用过的物品,馆中陈列的几十幅旧照片,更细致反映出了宋美龄传奇的一生,以及当时试验区内战时伤兵如何生产自救的过程。
无论是美龄堂还是花房子,其作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建筑物,更是见证抗日战争历史的遗迹。游客漫步于这些旧时楼阁中,若能对那份艰苦岁月有所感悟,便是这些遗迹最大的意义。
北碚重整金刚碑古镇雄风 复活抗战历史人文风貌
北碚城郊,缙云山麓,嘉陵江畔,深藏着一座古镇——金刚碑古镇。清康熙年间,金刚碑因缙云山南坡煤业而兴盛,古镇也成为嘉陵江上最重要的运煤码头,至今,金刚碑已有300余年历史。
到抗战时期,金刚碑古镇因为一群人的到来,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不可多得的抗战历史文化遗址。随着北碚成为陪都迁建区,大批科学文化教育名流巨擘3000余人涌入北碚。金刚碑繁茂浓郁的植被以及深藏山坳的独特地理位置更是成为众人避乱世免于纷扰的首要选择。
金刚碑古镇见证了船舶大王卢作孚与石油大亨孙越崎的历史性握手;见证了钱自成带领滑翔机修造所全体员工临危受命,保障了抗战飞行员训练的有序进行;国民参政会章伯钧在此选址建立“中央赈济委员会利民皮革厂”,及时补充了抗战时期军需用品的短缺;教育家梁漱溟在这里著书办学,建立了勉仁书院;“国术大师”张之江在这里提倡武术健身,建立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于右任在这里兴办了草堂国学专科学校。
同时,金刚碑亦是大师出没的地方,聚集了中国当时最负盛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和文化名人。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在此与调查员裴文中一起钻研出“北京猿人”头骨存在的证据;正中书局著名的散文学家谬崇群在这里写成了三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散文集《夏虫集》《石屏随笔》《人间百相》;顾颉刚在这里主持边疆语文编译会并主编了《文史杂志》;历史学家翦伯赞在这里先后出版了《中国史纲》第一卷和《中国史论集》第一辑。
此外,曾在此寓居过的名人还有傅抱石、吴宓、谢无量、孙伏圆、陈子展、熊十力、陈亚三、周谷城等人,老舍、梁实秋、郭沫若、柳亚子、田汉、曹禺更是这里的常客。
由于年代久远,金刚碑古镇上不少房屋已经受损,濒临垮塌。2017年,北碚区正式启动了对金刚碑的升级改造。在保存好古迹的基础上,金刚碑古镇将引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温泉养生、游船观光等业态,还将恢复勉仁书院,新建文创文旅学院,培育艺术研学基地、文创孵化等产业,重生后的金刚碑,不仅是抗战历史文化遗迹,更会是一座文创小镇。
73年过去,抗战时期的建筑、遗址、文物,或已不再如当初那样光鲜亮丽,但它们承载的记忆,仍在向每个来北碚的人传达最鲜明的历史。“北碚保存了19个珍贵的抗战遗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文物点5处。”据北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北碚区一直重视境内各抗战文化遗址保护工作,未来,还将出台统一政策,对各抗战文化遗址以及文物进行更全面的保护和管理。
来源:华龙网
作者:刘岱松
编辑:晓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