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自治县文体新广局副局长骆斌从北京人民大会捧回“全国文化先进县”
中国网南宁1月19日电(记者 王祖能)日前,三江侗族自治县文体新广局副局长骆斌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2014年12月18日,“全国文化先进单(文化先进县、市、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表彰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时,三江侗族自治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会上,他还代表三江县作典型发言。
三江侗族自治县,素有“百节之乡、歌舞海洋”之称。近年来,三江各族人民依托民族特色文化,不断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比翼齐飞”。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项;县城有“吉尼斯世界纪录”2处。近年来,三江县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广西文化先进县”、“广西民间艺术之乡”、“广西首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广西侗族文化(三江)生态保护区”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建设多耶广场,扩大文化阵地”为突破口,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改建多耶广场、新建吉尼斯世界最长风雨桥——“三江风雨桥”和世界最大单体木构建筑——“侗乡鸟巢”;融合民间资金,投入4170 万元,建设侗族木构建筑特色街—月亮街和侗族历史文化碑廊;投入6000万元,新建了占地 18亩的“中国(三江)侗族博物馆(暂名)”;该馆将于2015年底完工;投入140多万元,扩建了县图书馆和文化馆;投入500多万元,新建了全县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600多万元,建设23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逐步形成了“以县文体局为龙头,以乡(镇)文广站为枢纽,以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地,以鼓楼、戏台、廊桥等原生态文化活动室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文化服务网络。
长期以来,三江侗族自治非常注重文物保护,深入挖掘民间文化。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即程阳永济桥(1982年获批)、独峒岜团桥(2001年获批)、八江马胖鼓楼(2005年获批)、和里三王宫(2013年获批)。是广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县份之一。另外,被誉为“中国唯一水上古城”的丹洲明代古城,2009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筹备申报第八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江侗族自治县还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多次代表广西参加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国家级以上的活动。2012年,该县高友、高秀、高定、平寨、岩寨、马鞍等6个侗族村寨,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民间文化“侗族大歌”、“侗族木构建筑技艺”和“侗戏”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侗族刺绣、侗族“腊也”(百家宴)、侗族打油茶等12项名录,已成功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各乡镇建立了侗族大歌传承基地、侗族木结构建筑技艺传承基地、侗戏传承基地,侗族农民画传承基地、侗绣传承基地等传习场所。
同时,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三江侗族自治县每年均举办各类演出比赛活动1000余场,重大节庆日均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尤其是连续成功举办11届的“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已成为群众最喜爱的民族文化节日品牌,每年参与活动演出队伍20余支,演职人员上千人,观众达10余万人次。该项活动先后被授予首届中国节庆学院天女奖“最佳主题奖”、“中国十大最具民族特色节庆奖”等多项殊荣。
据骆斌介绍,自2011年三江县文化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后,该县依托文化馆资源,开设侗族声乐、器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免费培训活动,利用假期、双休日面向全县广大群众免费开放,每年开展各类培训班12期,培训人数600余人次,为活跃基层群众文化培养了一批较专业的文艺人才,创作出了一批文艺精品:2012年,选送的侗族大歌和芦笙合奏,获广西“八桂群星奖”金奖和银奖;2013年,侗族大歌《侗不离酸》参加全国群星奖比赛,获最高奖“群星奖”。三江侗族农民画成绩斐然,近年来,获国家级奖项30多件。通过每年组织4场画展,2000多幅侗族农民画飞向世界各地,被各级展览馆及各界友人收藏。同时,该县逐年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力度,扶持全县图书馆事业发展。目前,全县有县级图书馆1个,乡镇图书馆15个、村级图书室(农家书屋)169个,专兼职管理人员169人,全县共有藏书 31.7万余册,县图书馆藏书10.3万册。通过充分利用图书资源,组织读书座谈会、学习培训班、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全县营造了良好的全民读书氛围。
“我们这里每年从正月到十二月都有自己的民俗节日,为此,县委、县政府将‘宏扬民族民间文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纳入全县绩效考核。”骆斌告诉记者,三江侗族自治到主要以梅林乡二月二侗族大歌节、富禄乡三月三花炮节、同乐乡四月初八敬牛节等民间民俗节日为主,结合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以侗族大歌比赛、芦笙比赛、讲款比赛等形式组织特色文化活动,与宣传、旅游等部门相结合,加大对外宣传,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参与活动,极大丰富了全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在全县中小学开设了侗族大歌班、侗族器乐演奏班、侗族刺绣班、侗族农民画班等,不定期组织国家、自治区、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全县各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近年来,学生多次参加自治区级以上比赛屡获大奖,如:侗族器乐获得全国“希望之星”器乐比赛金奖;侗画获得“我们的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展银奖;学生侗族大歌队多次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奖项,并代表广西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等。
此外,为在城市转型和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三江县在文化产业大投入、大发展的同时,坚持市场主导,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和帮助文化团体转变为文化经济实体。目前,该县文化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软实力正向经济硬实力迈进。如:三江县侗乡鸟巢文化开发有限公司运作的“日日演”,大型侗族歌舞剧实景演出《坐夜》,已成为该县文化产业的一大品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自2011年开始,已演出1000余场次,实现文化产值6960余万元。(完)
来源:中国网
作者:王祖能
编辑: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