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新化6月8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杨烊 实习生 何超 通讯员 杨超阳 袁晓晖 摄影 陈杰)在娄底新化,让人萦心挂怀的不止漫山遍野的5万亩杨梅林,在一颗小小的杨梅里,还深藏着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杨梅扶贫故事”。
6月6日-7日,红网携省内1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赶赴新化,以“新化杨梅开采”“杨梅助推产业扶贫”等为主题,走访杨梅基地、相关单位,与杨梅种植户、当地贫困户面对面,挖掘一颗颗杨梅背后的动人故事。
他,把毕生积蓄都花在了杨梅上
伍国仁是实竹杨梅基地的负责人,也是实竹村的村主任。
“你们不要再投我爸爸票了!”这是实竹村村委选举会上伍国仁儿子的真实祈盼。今年6月1日,村民以投票的形式来继续挽留这位致富领路人,但是由于年岁已高,子女又百般劝阻,伍国仁这才卸任了他默默坚持了9年的实竹村村主任岗位。
在杨梅基地的山坡上,他一路小跑,忙上忙下,热情洋溢地给大家介绍新化杨梅,着实让人猜不着他今年已经73岁高龄。也正是因为有了他股拼劲,千余亩的荒山才变成了18000多棵硕果累累的杨梅树,变身新化县最大的杨梅基地之一。
“去年挂果只有30吨,今年杨梅基地的产量至少有300吨!”当记者问及今年杨梅的收成时,伍国仁喜笑颜开,自信满满。由于今年又一批杨梅树开始挂果,且长势喜人,按照去年新化杨梅售卖的均价15元每斤来算,这300吨的杨梅产值能达到900万。
“不仅本村老百姓收入提高了,杨梅基地还带动了周边村庄不少建档贫困户实现脱贫。”伍国仁告诉记者,在实竹杨梅基地,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获得分红,如今,全村共有260多户家庭拥有土地并获得分红;现在到了杨梅采摘季,每天需要200人来摘梅,村民凭着工钱和土地分红,每年的收入可达到上万元。
在种植杨梅之前,伍国仁大半辈子都在做木材和煤炭生意,折腾了大半辈子,也攒了一些积蓄。从2008年开始,他陆续把所攒的钱都投在了杨梅上。“我不在乎能赚多少钱,最希望的还是杨梅能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伍国仁坦言,在种植杨梅的9年时间里,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7点钟出现在杨梅林里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此外,伍国仁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热心肠,资助贫困学生、慰问村里的孤寡老人都是他常年在坚持的事情。
他们,正在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每年端午节前后,家住资江边上的新化县上梅镇毛家垅村库区移民袁石长便开始忙碌起来。
每天清晨,他们夫妻俩从山上摘下还带着露水的新鲜杨梅,往路边一摆,便会被从各地涌来的顾客、批发商一抢而光。特别忙碌的时候,在外地务工的儿子和已经出嫁的女儿,也总会赶回来帮帮手。
杨梅的成熟期短短10天左右,袁石长家栽种的20多株杨梅树便会给他家带来1.5万余元的收入。
家住在毛家垅村的伍光荣今年已经48岁,是村中的建档贫困户,他住的老红砖房没有粉刷,砖头已经有些发黑。
当记者前去采访他时,他正在打理家旁的杨梅树,身旁年迈的母亲在洗着衣服。“以前在外打工,除去开支一年只能剩下七八千块回来补贴家用,种植杨梅之后收入翻番,还能供孩子上学。” 伍光荣告诉记者,他家种植了三四十棵杨梅树,由合作社提供肥料和技术并负责销售,售卖出去之后拿分红。
“种植杨梅现在还只能给家里支付一些小开支,但是我相信杨梅会卖得越来越好。”还未摘贫困户帽子的伍光荣对自家杨梅颇有信心。
目前,新化县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亿多元,种植杨梅5万亩,受益移民5万余人。今年,新化全境杨梅挂果面积2万余亩,预计产值达2亿元以上,杨梅产业已成为全县库区移民脱贫攻坚的主要农业产业。
来源:红网
作者:杨烊 何超 杨超阳 袁晓辉 陈杰
编辑:晓柒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