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溪流韵,福地生光。怀化这片山水交织的土地,不仅孕育了灵秀的自然风光,更沉淀了跨越千年、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处文物都是理解怀化这座“福地”不可或缺的文化密码。
红网时刻新闻联合怀化文旅特别策划《跟着文物游福地怀化》,以文物为线索,带你开启一场深度的文化之旅。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邦建 怀化报道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教育机构,多为著名学者创建或主持,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东都洛阳紫微城的丽正书院。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
书院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以自由研习为主,集众讲授为辅,山长或名师讲经、讲文、讲诗无定期。
恭城书院全景。
在怀化,“书院”教育是办学兴教的重要渠道。据《怀化地区志》记载,自清代上溯,怀化兴办较为出名的书院就达55所。这些分布在怀化境内的古代书院,共同构筑了古代湘西地区的教育脊梁。
《跟着文物游怀化》第三期,让我们走进五溪大地上的一座座书院,开启一场与千年文脉的对话。
崇实书院:中西合并的建筑典范
崇实书院正面全景。
崇实书院位于溆浦县龙潭镇岩板村一组,创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名“延陵家塾”。
书院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呈方形,外围为两层楼房包围与大门连接,中轴线三进,分别为前厅、中厅、后厅。整组建筑既有江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又具西方建筑风情。
崇实书院俯视航拍照。
崇实书院是中国近代私学教育体制在乡村演变发展的历史见证,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恭城书院:通道转兵 长征转折
恭城书院。
恭城书院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恭江村,始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为纯木穿斗抬梁式古建筑,由门楼、斋舍、讲堂等四栋建筑物组成,对研究侗族古代建筑艺术、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有重要价值。
恭城书院通道转兵会议旧址。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时,在恭城书院内召开“通道会议”,形成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从此,恭城书院与伟大的长征紧紧相连。
虎溪书院:王阳明心学传播的历史见证
虎溪书院。
虎溪书院位于沅陵县龙兴讲寺北面山坡之上。明嘉靖年间,为纪念王阳明在沅陵讲学而始建虎溪书院,历代屡有废兴。195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虎溪书院俯瞰全景。
虎溪书院呈现典型明清书院风格。2023年重建,现存的青云直上牌坊、修道堂、好景楼、阳明祠、惜阴堂、当仁堂等建筑向游人开放,展示阳明心学发展史及地方教育史料。
五宝田村耕读所:耕读文化的活标本
五宝田村耕读所内院。
五宝田村古建筑群位于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分为公共建筑和私有建筑,其中公用建筑包括“三余余三”耕读所、“兰陵别墅”门楼等。
五宝田村古建筑群内院建筑为穿斗式木结构民居。“三余余三”耕读所为五宝田村的标志性建筑,是萧氏子孙秉承“耕读兴家”祖训的教习场所,也是研究中国传统农村耕读文化的活标本。
五宝田村耕读所东立面。
2011年,五宝田村古建筑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文化:文脉绵延与精神高地
“三余余三”耕读所门楼。
纵观中国千年教育史,书院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怀化大地上的座座书院,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精神谱系的重要载体。
书院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与学术传承体系,其蕴含的尊师重道、知行合一、开放包容的精神,在怀化的青山绿水间得到了生动诠释。
虎溪书院内开展文化活动。
时至今日,怀化留存的书院建筑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已成为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它们是了解地方历史、感受先贤智慧的鲜活教材。
交通指南
崇实书院位于溆浦县南部,可从县城驾车沿G241国道转S312省道前往龙潭镇岩板村。
恭城书院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北部,可从县城驾车沿G209国道前往县溪镇恭江村。
虎溪书院位于沅陵县人民政府旁,现存建筑群属龙兴讲寺景区组成部分。
五宝田村耕读所位于辰溪县东南部,可从县城驾车沿G352国道转X030县道前往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
漫步五溪大地,那些散落在青山碧水间的书院,如同时间长河中不熄的灯火。青瓦木墙间,不仅回荡着昔日的琅琅书声,更沉淀着一方水土“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千古文脉。
国庆来福地怀化,访书院,敬先贤,读历史,悟心学,不只是一次行走,更是一场与千年文脉的对话。
来源:红网
作者:胡邦建
编辑:施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