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湖南援疆工作队文化润疆:吐鲁番坎儿井开凿技艺数字藏品上线
2022-10-14 17:38:13 字号:

湖南援疆工作队文化润疆:吐鲁番坎儿井开凿技艺数字藏品上线

图片1.png

红网时刻新闻10月14日讯(记者 何超 通讯员 袁湘伟)近日,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协同十八数藏及陕西元宙光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二次创作设计,推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坎儿井国家非遗》数字藏品正式发行。

坎儿井开凿技艺系列动态数字藏品——《坎儿井国家非遗》将登陆十八数藏,用现代高科技元素和手法,数字化阐释坎儿井所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生产生活经验和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精神。这是湖南省第九批援疆工作队2022年引进的文化润疆项目,项目将为拓展吐鲁番坎儿井的知名度,提升其观赏性和可视性、可移动性,方便海内外展出、研究提供科技保障。

坎儿井有着2000多年历史,是在干旱区域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开凿技艺于 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坎儿井是新疆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时至今日仍是吐鲁番地区农业灌溉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悉,坎儿井文明数字藏品,以水源、工艺、文化、影响为制作思路,从源起天山、戈壁渠景到绿洲文明、归于繁荣,深度诠释了自然界尤其是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坎儿井见证了新疆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藏品介绍】

坎儿井文明-源起天山

吐鲁番盆地北部天山山脉,最高峰为博格达峰,海拔5445 米。高空的云层在山顶空中形成降水,降水在天上形成落入天山变成皑皑雪山和冰川。每当夏季天山上的冰雪受到吐鲁番盆地炽热气流的烘烤,融化形成雪融水和雨水,一部分水通过山体层层渗漏形成地下水,通过火焰山中七条河谷流入吐鲁番盆地,流经盆地戈壁滩时通过包气带渗漏到地下形成浅水层,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坎儿井文明-戈壁渠景

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可以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火山锥,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工程十分艰巨,程序包括寻找水源、开挖暗渠、逐段挖通暗渠、修正暗渠的纵坡等,而所用的挖掘工具却仅仅依靠镢头和创锤,这样的工程量对古代劳动人民是很大的挑战。

坎儿井文明-绿洲文明

吐鲁番气候极其干旱,自古便有“火洲”“风库”之称,其植被稀少,因此有植被的地方就会特别受珍惜和重视。有水源,才会有人群;有人群,才会有绿洲;有绿洲,才产生了吐鲁番绿洲文明。吐鲁番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坎儿井,把融化后渗入吐鲁番盆地下的天山雪水用坎儿井引流出来,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生活,进而开拓出了一片片绿洲。

坎儿井文明-归于繁荣

坎儿井作为吐鲁番盆地水资源主要的供给源,极大程度保障了吐鲁番地区人们的用水需求。坎儿井是吐鲁番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井渠文化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来源:红网

作者:何超 袁湘伟

编辑:史凌松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