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身残志坚 让梦想照进现实
2022-10-13 17:43:41 字号:

身残志坚 让梦想照进现实

人生是本书,构思、落笔,取决于自己。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不退缩、不低头,不向命运屈服,向阳而生,人生因此更精彩。

9月中旬,由江西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办,大江网组织的媒体采风团走进宜春袁州区,挖掘、采访了多名残疾人创业、就业典型。

00303575107_ac6b61a8_副本.png

宜春市阳光服饰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绍光。

李绍光折翅飞翔艰苦创业 最终活成了人生榜样

李绍光今年54岁,是宜春市阳光服饰织造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一位右腿高位截肢的残疾人。在1987年的高考中,他刚得知自己被南京无线电学院录取,随即遭遇车祸,右腿被高位截肢。

一场车祸彻底粉碎了他的大学梦,绝望后他涅槃重生,选择直面人生,“既然大难不死,我就要活出个人样来”。

宜春市阳光服饰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绍光

1968年,李绍光于出生在袁州区彬江镇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帮着家里干农活,但学习成绩优良。1987年参加高考后,当年的8月4日,他去宜春中学打探高考录取消息,获知自己已被南京无线电学院录取。

怀着异常喜悦的心情,李绍光骑着自行车返回家的途中,梦想被一辆大货车碾碎,因为这场车祸,他的右腿被高位截肢,由于住院治疗等原因,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在住院治疗期间,李绍光感到伤心绝望,也曾想过自暴自弃,最终却在老师、同学、朋友、亲戚的再三劝慰下,幡然醒悟,默默地告诫自己,既然大难不死,就要以张海迪为榜样,身残志坚,去活出个人样来。

1991年,李绍光在上海装假肢的时候,发现上海有不少人开着三轮车拉客搞营运,而且生意很好,赚钱也多。回到宜春后,便向亲朋好友借来了400元钱,购买了一辆旧嘉陵摩托车,请当时在农机厂工作的舅舅帮其改装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开始了创业之路,成为当时宜春市从事“拐的”运营的第一人。

解决了生计问题的李绍光,首先想到了那些生活困难、无法就业的残疾兄弟姐妹。李绍光热情的带领他们开“拐的”谋生,成了宜春“拐的”运营的领头人。不仅如此,李绍光还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挤出钱来帮助生活困难的残疾人。

2004年,在市、区残联的帮助下,李绍光领着18位残疾人前往浙江瑞安健力公司打工,但因其中很多残疾人文化素质低,又是第一次出远门,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得靠李绍光一一打理。

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李绍光更加深刻感受到了残疾人就业的不容易。2006年,他回到宜春老家,决心自己开厂,“办一家像样的残疾人的企业”。

2007年,在宜春市当地政府和残联的扶助下,李绍光东挪西借筹集了10万余元资金,创办了以服装生产为主营业务的袁州阳光就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并千方百计安置残疾人就业。

残疾人不懂技术,他就手把手地教;没有岗位,就尽力开发,诸如门卫、保安、保洁、厨师等,实在安排不了的,就想方设法将他们介绍到其他企业去就业。

不论是重度残疾人还是轻度残疾人,李绍光都会给他们创造就业的机会,其中还有部分来自湖南、湖北等外省的残疾人。尽管公司起步维艰,但李绍光看着上门求职的残疾人,想想同为残疾人的自己,顿感心酸,都是含泪将他们留下。

截至目前,公司免费培训残疾人1000余人,先后安置残疾人400多名、返乡农民工500多人、下岗失业人员200多人就业,服刑劳教刑满人员12人。李绍光安置的残疾人就占了公司就业人员的45%以上。

此外,他为150多名残疾员工缴纳了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保险,每年购买保险资金超100万元,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李绍光的自强创业精神和扶残帮困义举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他当选宜春市政协委员,先后被选“中国好人”“江西省创业先锋”“宜春市残疾人事业先进个人”等。

00303575108_4e39295e_副本.png

“点亮生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肖唐生。

肖唐生:出身不幸身落残 矢志不移难自弃

肖唐生,出生于宜春市袁州区一个农村家庭,5岁时患上骨髓炎,导致左腿截肢。

初中毕业后开过摩的,打过工,因为梦想,重新回到学校读书,后来在樟树中医院工作。后放弃了医院的工作,至今坚守残疾人文化事业,挖掘、发现、培育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立志改变更多残疾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

在肖堂生的印象中,有一个极深刻的事件,有个小伙子遭遇车祸,失去一条腿,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时候,他苦苦哀求医生的是:“求求你救救我的腿,没有腿我没办法生活。”

肖唐生说,“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一旦残疾这辈子就完了?我要改变残疾人的心态,改变残疾人的命运。”

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残疾朋友成立了“点亮生命”残疾人艺术团,此后,肖唐生开始带着他的艺术团到医院、学校、监狱、部队、养老院等地进行公益演出。他们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地方演出到央视的舞台,用精湛的特殊艺术表演和满满的正能量,让更多人了解到残疾人群体有一条自力更生的文化创业之路。

点亮生命残疾人艺术团是国内专业级残疾人特殊艺术团,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艺术团不能像以往一样演出而按下了暂停键。为了生存和发展,肖唐生团长带着艺术团几个老团员回到家乡宜春,开始了另一条谋生发展之路。

在当地残联和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亲朋好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坚守着“用生命点亮生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肖唐生在家乡竹亭镇罗村肖家组,先后创办了宜春市点亮生命残疾人艺术团、阳光助残农业养殖基地和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目前,艺术团在团演员有30多名,演员平均工资在4000元到5000元之间,肖堂生说:“我们从宜春起航,希望能再创辉煌,将艺术团的励志演出走进学校、社区、企业、乡村,走出全省,走向全国,让残疾人励志文化传递到每个角落,同时帮助更多残疾人朋友创业就业。”

00303575109_156a1e81_副本.png

袁州区宝长环卫加工厂厂长张家秋。

张家秋凭借扫帚事业一举扫掉贫穷

2012年3月,张家秋正在检修机器,生产车间突然发生爆炸,张家秋当场被烧得面目全非,四肢严重变形,全身烧伤面积达90%。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救,张家秋总算苏醒了。

当他恢复意识,发现自己全身包满纱布时,他哭了,想想自己才40多岁,今后有可能成为一个“废人”,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来说,是何等的残酷。 突如其来的遭遇让张家秋家顿时陷入贫穷,如何走出困境才是当下的首要任务,张家秋在焦虑中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村子里转悠,看到几个客商在他的家乡大量收购棕丝,价格低廉,他通过侧面了解,这些棕丝都是收购后用来制作扫帚的。

张家秋突然灵机一动,自己家乡有那么丰富的棕丝资源,为什么要低价卖给外地,如果在自己家里搞个棕丝扫帚加工作坊多好啊。

万事开头难,张家秋看着自己试做的2把棕丝扫帚,既不结实又很丑陋,不要说卖钱,恐怕送给人家都没人要。

他并不气馁,认定这块“腊肉骨头”有得舔。晚上睡在床上,张家秋苦思冥想,在缺少设备、没有启动资金、不懂制作技术、缺少帮手的情况下,怎么把这个扫帚作坊运作起来。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抱团取暖或许是最好的方式。2016年5月,以张家秋为首,共5名残疾人合作组成的“宜春市袁州区家发棕业加工合作社"正式成立了。

合作社成立后,张家秋远赴江西赣州、湖南浏阳等地学习经验和技术,并把浏阳师傅请到家里来,手把手教工人技术,让扎出来的扫帚美观好看,结实耐用。

扫帚成品出来后,销路又成了问题,张家秋只好采取最原始的办法,带着他的棕毛扫帚在袁州区各个乡镇(街道)上门推销。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家秋一边狠抓扫帚制作质量,一边不辞辛劳的到处奔波,合作社运作6个月后,高安市、上高县、袁州区等地的客户纷纷上门下订单。市场打开了,但是生产场地的局限、劳动力的短缺、产品的单一性等问题又出来了,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合作社的长期发展,张家秋一时又陷入了苦恼之中。

2016年9月,袁州区残联得知张家秋因缺少资金无法扩大生产场地,理事长张智代表区残联来到张家秋家中,把7000元现金送到张家秋手中用于扩展生产场地。2017年12月,区残联再次援助现金1万元,为张家秋的合作社第二次扩大生产场地。从2019年开始,合作社每年可领取约12万元残疾人就业补助。

经过2年多的艰苦奋斗,张家秋的合作社在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各部门的帮助下,他的扫帚加工事业不断壮大,现如今,拥有2家加工厂,员工30多人,其中残疾人21名,带动了周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贫困户长期在合作社工作。

张家秋凭着不屈不挠的闯劲,硬是把一个不起眼的扎扫帚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凭借扫帚事业,一举扫掉贫穷,带领村里的残疾人走上自立自强之路。

来源:大江网

作者:大江网

编辑:史凌松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