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织娘巧手把经纬之美,编成五彩侗锦;工匠细琢以榫卯之技,又见鼓楼高耸;阿哥阿妹抱琵琶之音,细听侗歌悠扬……在怀化,95万侗族同胞世代传习的生活方式,化作侗族文化的灿烂瑰宝。近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进通道、会同、芷江、新晃等侗族聚居地,在聆听、记录中,“侗”见怀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芷江孽龙”(舞蹈)。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石凌炜 怀化报道
“曾经芷江孽龙有着‘只传田姓不传外姓、传男不传女’的规定,但现在只要有人想学、肯学,我都教。”舞了30多年孽龙的田海清,是“芷江孽龙”市级传承人,也是芷江侗族自治县富家团村支部书记,凭着外向的性格和能说会道,他积极带动、培养了一批芷江孽龙舞新人。
田海清讲述芷江孽龙。
多人舞龙见得多,两个人就能舞起来的龙,唯有“芷江孽龙”。
芷江孽龙,是中国龙中最小的“龙”,总长不超过3米,而且身上无节,始终盘踞着身躯,把自己卷曲成仅有1.5米的高度;它造型独特,似龙非龙,是一条龙头、蛇身、凤尾的“S”型袖珍龙;它是舞龙人数最少的龙,一人舞龙,一人舞宝,两人就能舞起一条孽龙。
袖珍还有点“呆萌”的孽龙。
“小时候,我喜欢跟着孽龙队伍后面玩,看热闹。”回忆间,田海清十分怀念曾经浓厚的侗乡“孽龙舞”氛围。儿时难忘的记忆,在他的心里也埋下了一颗兴趣的种子。于是,田海清在十三四岁时,正式拜“芷江孽龙”代表性传承人田宗林为师,学习“孽龙舞”。
“孽龙舞”表演。
“孽龙舞”流传于芷江土桥镇富家团村一带,已有上千年历史,是目前最稀有、最独特的侗族舞龙习俗。“孽龙高兴五谷丰,孽龙生气山地崩”,侗乡人们害怕它、敬畏它,每年春早秋后、逢年过节,都要祭它,舞它,祈求保佑,五谷丰登。2011年,“芷江孽龙”(舞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虎年元宵,90岁高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芷江孽龙舞传承人田宗林(右一)为活动“开龙”。
在田海清看来,“孽龙舞”有一套固定的舞龙程序化规范模式,学起来并不难,最难的是舞龙人要有精力、有时间、有兴趣。
“一个完全没接触过孽龙的人,一个礼拜左右就能出师。接受能力强的人,一个晚上就能学会。”他进一步介绍,“孽龙舞”有雪花盖顶、青山牛摆尾、古树盘根、鹞子翻身、黄龙缠腰等变化,“只要把要领、步骤记住了,其实很简单。”
简单的动作里也蕴藏着高难度,十分考验身体的协调性。“鹞子翻身是最难的,需要360度旋转,翻身的同时,龙嘴还要准确地‘咬住’龙宝,两个人配合要默契。”说话间,田海清起身,向我们演示鹞子翻身。
田海清演示鹞子翻身。
即使技艺不难,也要有人来传承,非遗技艺方能焕发新生,生生不息。
如何去找人学?田海清有着一套方法。“当年,富家团村决定组建艺术团时,比较困难,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家又舞不动,怎么办?”回忆起当年情景,田海清记忆犹新,“我们就发动附近经商的、村支两委的人,甚至连回家短期居住的村民,也热情地去邀请,加入学习的队伍。”
“我知道你回来了,趁在家,就手把手教会你,以后有活动需求,我们就能随时组建表演团队,人员都是灵活运用的。”田海清笑着说。
“孽龙舞”表演。
如今,富家团村芷江孽龙民间艺术团已有成员40多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2人,县级传承人20余人。富家团村支两委成员、入党积极分子也成了“孽龙”表演团队的主力军。
传承,还需从娃娃抓起。芷江孽龙舞民间艺人们纷纷走进校园,专门讲授孽龙舞,让学生学习龙的那种“精、气、神”。田海清介绍,目前,芷江三里坪小学、土桥镇小学、东门口小学、芷江第三中学等学校均是芷江孽龙传习基地,既能强身健体,还能让这一古老的民俗、宝贵的传统得以代代相传。
谈及下一步打算,田海清表示,想将孽龙推向商品市场,运用龙本身吉祥的含义,做成旅游商品、工艺品、文创品等,活化“孽龙”,激活“孽龙”经济。“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孽龙,喜欢上孽龙。”
来源:红网
作者:石凌炜
编辑:戴科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our.rednet.cn/content/2022/04/11/11109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