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侗”见怀化⑮丨件件孤品,刀法诡谲里尽显巫傩文化
2022-04-10 22:33:54 字号:

“侗”见怀化⑮丨件件孤品,刀法诡谲里尽显巫傩文化

杨国大在创作。

编者按:织娘巧手把经纬之美,编成五彩侗锦;工匠细琢以榫卯之技,又见鼓楼高耸;阿哥阿妹抱琵琶之音,细听侗歌悠扬……在怀化,95万侗族同胞世代传习的生活方式,化作侗族文化的灿烂瑰宝。近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进通道、会同、芷江、新晃等侗族聚居地,在聆听、记录中,“侗”见怀化。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戴科 怀化报道

果然,他接了我递上的香烟,动作娴熟,用被烟熏许久才着青黄的双指。

他叫杨国大,怀化市非遗“高椅傩堂面具及窗花雕刻”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一位农民收藏家。

大家都叫他“竹雕怪杰”,他自诩为“老顽童”,为人爽朗,雕刻技艺高超。

刀法诡谲,尽显巫傩文化

杨国大喜烟,为了雕好一件作品,常常废寝忘食,端详用料陷入深思,久而久之,两指之间已是青黄。

一湾河水绿,十里杉竹翠。高椅古村位于怀化南面巫水之滨,村民多系杨姓,巫傩文化在这里十分盛行,一代傩堂戏表演大师杨宏远就是高椅人,他也是杨国大的叔父。

作品娇憨诡异,夸张写意。

“雕刻傩堂面具,主要是受到叔父影响。”杨国大是在傩堂戏演唱声中慢慢长大的。打小起,杨国大便随叔父演绎傩堂戏,那些神奇鬼怪的面具在他看来,充满了神秘与好奇。

随着雕刻技法的日益精湛,杨国大精雕细琢而出的作品栩栩如生、神态逼真,大致可分傩堂面具、花鸟笔筒、诗词对联、金童玉女等四大类。

其中,最钟情的非傩堂面具莫属。傩堂面具是傩堂戏演出中演员们登场时必须佩戴的面具,每一种面具代表着一定的人物,其种类之繁多丰富,与京剧脸谱相比亦毫不逊色。

杨国大展示《喜怒哀乐》作品。

《喜怒哀乐》是被人称奇的一部根雕作品,曾荣获2012 湖南(第三届)旅游商品大赛“优秀旅游商品银奖”,并在“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系列活动”中获得“产品创意金奖”。

细细品味,杨国大的作品大多娇憨诡异,夸张写意,把傩堂面具的性格与特点深刻描画,给人神秘莫测的感觉。杨国大比划着《喜怒哀乐》的照片说,“工匠之术,在于创新,丑化美化,都是艺术。”

不拘一格,件件都是孤品

形随料,料随缘。炉火纯青的刀工,让杨国大有了就地取材,创作不拘一格的底气。

一块好的用料,灵感自来。用料的不尽相同,也塑造了根雕作品的独一无二。

2016年的一天,杨国大在大山的陡峭之地发现了一根绝佳的竹料,尽管危险,但也止不住得到的念头。然而,那次意外,让他的大腿里多了11根钢钉,2块钢板。

"竹要冬天腊月的,春天的会生虫。”选料、用料,杨国大有自己的执着。“虽是冬天选的料,消毒后还是要陈放许久,变形、发裂、生虫了都不能用。”

杨国大的作品。

选料完毕后,还要进行高温消毒、雕刻、抛光等环节,最后就是上色或烘烤了。这其中,傩堂面具才上色,其他作品只烘烤。“色彩太重,就俗了,原生态才美。”杨国大说。

“除了刻刀,雕刻时连铅笔都不会用。”杨国大说,雕刻中,根据用料的独特性,如何下刀,刀刻几笔,都在脑中有了轨迹,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之作。

高椅民俗博物馆。

除了竹雕这门手艺,在高椅古村,杨国大还创办了高椅民俗博物馆,馆内珍藏着大量明清以来的遗珍,涵盖陶瓷摆件、实木家具、书画纸品、金银玉器、钱币票证、天然奇石以及木雕根雕等,藏品种类繁多。

对非遗技艺的追求与传承,杨国大不曾止步。几十年来,杨国大始终以工匠精神自勉,坚持纯手工雕刻,广收门徒,传授技艺,让无数独具神韵的竹雕作品,赋予了巫傩文化精髓,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那个美如画的高椅古村。

来源:红网

作者:戴科

编辑:何超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