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何立伟:以高铁之快重逢芙蓉镇,以慢而温暖记住了湘西
2021-12-16 20:10:15 字号:

何立伟:以高铁之快重逢芙蓉镇,以慢而温暖记住了湘西

著名作家何立伟在芙蓉镇采风。

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

红网时刻记者 何超 湘西永顺报道

1983年,何立伟与两位作家第一次来到永顺县采风,乘木船而来游过芙蓉镇。那时电影《芙蓉镇》还未开拍,这座瀑布上的古镇还叫做王村。

暌违多年,著名作家何立伟从长沙乘着张吉怀高铁而来,2个多小时就能再次遇见芙蓉镇。如今“刘晓庆米豆腐”店从街头开到了巷尾,芙蓉镇的名声早已盖过王村,短视频里可以看到它各种角度的美。

尘封已久的记忆被唤醒,眼睛又捕捉到另一番有趣。围炉向火,腊肉与酸菜的香气萦绕齿间;沿着青石板街,土风苗韵和湘西风俗跃然眼前;好多旧时光和新鲜事儿,都由一趟高铁勾起和遇见。——跟着何立伟,一起乘高铁之快重逢芙蓉镇,记住那个魅力湘西。

风味湘西。

初遇重逢,回首旧时光有了新思考

一下高铁,何立伟便拿起相机拍了起来。脑海里的似曾相识与眼前的焕然一新不断交织回旋,也勾起了他近20多年前的初遇趣事。

那年初来永顺,古老又安静的县城,时间就像松子结果、蜂蜜成熟那样慢。坐在船上钓鱼,就着河水煮鱼,不慌不忙,野趣自得。

他曾走进过杉木河国有林场,偶遇了一名从长沙嫁到这里的知青老乡。那时的湘西几多偏僻,能在这里遇见老乡实在难得,老乡热情地邀请何立伟去家中作客。

在她家中,何立伟看到墙上挂着的照片里竟有妻子小时候的照片,一问原来是这位老乡曾和妻子的哥哥谈过恋爱。无巧不成书。回去之后,何立伟把这段巧遇写成了小说,发在了《湖南文学》的头版头条。

距离芙蓉镇仅20公里的古丈县红石林景区,承载着5亿年前的地质奇观。在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也让何立伟体会到时间的穿越,“那种壮观的原始地貌,会让你的思维去联想哲学的终极问题。”他说,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会去思考生与死,有限和无限。

何立伟感叹,大自然不仅让你看见一种绝版的旅游景观,也让人置身其中,去感受空间和时间的巨大变化中,时间的伟大和人生的渺小,再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何立伟受邀品尝湘西美食。

围炉向火,湘西始终充满温暖感

走进芙蓉镇,听见水声、歌声,看见席地玩耍的小孩,背着竹篓的土家阿妈,再次亲近这里,何立伟体会到了返璞归真的归来之感,“土家族生活里原汁原味的东西并没有被商业消解。”

闻着酒香肉香,何立伟走进古镇内的酒馆作坊,一家人正在筹备着晚饭,腊肉和酸菜的香气扑鼻而来。焯水、煮干、煸油,一道吃起来满嘴滋油的腊肉做起来却十分缓慢。

热情好客的芙蓉镇人邀请他共进晚餐,围着一锅金黄浓郁的鸡汤,地上摆着六七盘土菜,一杯高粱酒下肚,是湘西生活难以言说的韵味。何立伟说,以前的车马慢,日子慢,但却显得慢而有心,慢而向前,慢得温暖。

冬日的芙蓉镇天气微凉,但火炭的温暖炽热足以让人忘掉寒冷。人们围炉向火,头顶的腊肉肥瘦相间,肉色熏得黑亮。“火塘里是乡村生活的仪式感,是人间烟火带给人的温暖感。”何立伟说,无论是文字还是歌声、民俗,湘西给人的温暖一直都在。

何立伟与竹编非遗传承人交谈。

传承生长,文化在这里适得其所

吊脚楼、摆手舞、茅古斯……芙蓉镇里浓郁的湘西文化随处可见。何立伟认为,湘西极高的辨识度让来到这里的人与其生活中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他们开始卸下“伪装”,寻找到少数民族生活中保留着的亲切感。

“古镇要是没有了民族性,没有了原生态的居民,就会失去灵魂。”在与古镇里县级非遗竹编传承人的促膝交谈中,何立伟得知一个竹编茶台需要编5天而40多年日复一日坚持时,他被这种自信的坚持所感动,“他们就是文化的活化石”。

“在这里无须攀比,做自己喜欢、熟悉、代代相传的事,这就是适得其所。”何立伟说,当这种静气和长期的值守成为工作态度,也将是你人生的态度,蕴含着人生哲学。

湘西文化的适得其所,在芙蓉镇还有许多物化的呈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文创产品的创新,沉浸式演艺的表达等,都是湘西千百年来文化不断传承、拔节生长的生动演绎。

来源:红网

作者:何超

编辑:戴科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