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15日,粟裕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负责火化炉的老师傅得知火化的是自己仰慕已久的粟裕大将的遗体时,内心充满崇敬之情。
拾骨灰时,老师傅和粟裕大将长子粟戎生从头颅骨灰中发现一块约有黄豆大小和两块绿豆大小乌黑色薄片,拿起一看,是三块残碎的弹片。当时,粟戎生特别吃惊,他立刻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悲痛之中的母亲楚青。楚青手捧着三块弹片,似乎找到了丈夫多年头痛的真正原因。
粟裕大将戎马一生,先后六次负伤,其中三次重伤。第一次是1927年10月17日,南昌起义失败后,在武平战斗中负伤,一颗子弹从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第二次是1929年4月30日,随红四军攻占宁都时,臀部负伤;第三次是1930年2月下旬,参加消灭唐云山旅战斗,在富田作战时,一发迫击炮弹打过来,在粟裕身边爆炸,头部受伤;第四次是1933年5月,在硝石与敌作战中,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第五次是1934年9月,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第六次是1936年夏季,在云和县以南的一次战斗中脚踝负伤。
累累旧伤,再加上长年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征战,粟裕早早地就被病魔缠身。在以后的革命战争岁月中,工作一劳累,战事一紧张,他就要犯头痛病。解放以后医生检査,发现他头骨里有块弹片,粟裕这时才想起是消灭唐云山旅战斗中头部负伤时留下的。那次炮弹爆炸后,粟裕只觉得头部被猛地一击,昏了过去。他在地上躺了一会,挣扎着站起来,可是怎么也站不稳。战士们见他满脸是血,急忙把他送到后方医院,治疗3个多月才伤愈归队。原本以为只是被炮弹碎片炸伤而已,不料,弹片一直留在他的头颅内。
头部弹片所导致的头痛头晕,几十年来一直折磨着粟裕,给他带来了无比的痛苦。粟裕将军头疼的时候,连头发都不能碰,也不能摸。疼得实在受不了,他就用凉水冲头,或者在头上戴健脑器,缓解疼痛。家人们看着他那痛苦的样子,虽然着急,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消灭黄维兵团时,粟裕头疼得受不了,就让警卫员反复按压头部,甚至在寒冷的冬天用凉水冲头。他日夜守候在指挥所,带病指挥作战。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设想着临机处置的方案,连续七天七夜没有睡觉。我们无法想象,粟裕是以怎样超常的坚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病魔的纠缠,指挥部队作战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根据毛泽东主席指示,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召开国防会议,讨论朝鲜局势与我国国防问题。会议决定组成东北边防军,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后来,毛主席又派陈毅再次向粟裕传达,明确要求粟裕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
这时粟裕身体状况不好,高血压、肠胃病等时常折磨着他。但是,解放台湾和华东方面的军事重担在肩,他仍然在坚持工作。当得知党中央的决定,他深感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自己的无比信任,义不容辞,他立即着手进行担负新任务的准备,要华东军区司令部选配指挥作战的参谋、通信班子,要华东空军的蒋天然调査研究侵朝美军空军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并向中央军委建议増调原准备用于攻台作战的三野第九兵团参战。
不料他的病情日益加重,不仅难以坚持工作,甚至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要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直线上。同年7月14日,经批准,粟裕到青岛疗养。半个月后,病情仍未见好,他心急如焚。8月1日,特地托到青岛的罗瑞卿带信给毛泽东主席,报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
毛主席看到粟裕的信,复信说:“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情定之。”
后因粟裕的病久经未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同时,与苏联协商,安排粟裕到莫斯科继续治疗。
从粟裕在富田作战中负伤算起,这三块弹片在他头颅里呆了整整54年。楚青老人及全家把这三块弹片视为传家宝。2003年3月,她得知军事科学院筹建院史馆,亲自把其中一枚赠送军科院史馆陈列,把另两枚交给大儿子粟戎生保管。
(选送单位:会同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来源:红网
作者:张英洪
编辑:戴科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our.rednet.cn/content/2021/08/31/10098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