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绿色梦想无限延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绥宁实践
2019-05-08 15:23:08 字号:

res03_attpic_brief.jpg

武靖高速公路在绥宁青山绿水间延伸。

res07_attpic_brief.jpg

杨进汉摄美丽的绥宁县城夜景。

res11_attpic_brief.jpg

陈杰摄绥宁县扶贫车间一瞥。陈敏捷摄

res15_attpic_brief.jpg

绥宁湘商产业园成为承接产业转移主战场。陈敏捷摄

res19_attpic_brief.jpg

绥宁黄桑生态旅游区西大门。陈敏捷摄

向云峰

春末夏初,巫水悄流。

竹林在风中飒飒作响,一个声音在雪峰山脉南麓回响——绥宁脱贫啦!

近年来,绥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聚焦产业培育壮大,着力将绿色潜能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能,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路,奋力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驱车穿行乡间,但见翠绿铺向天际。四月绥宁,像一幅画卷在延展,似交响曲在天地间变奏、回旋,美得亲切浪漫,美得荡气回肠。

绿色铺就绥宁底色。多年的脱贫梦,终于实现!脱贫摘帽,不摘责任,巩固发展成果的战鼓擂响山乡。

念好产业经巩固脱贫

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神奇绿洲,寸土寸金。

5月6日,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关峡村,村民李荣周自家被公路和河道裹挟的十余亩狭长荒地,变成了一片油茶林。“今年,政府免费发放了油茶苗,苗是三年苗,品种好,两年后就可以挂果。”李荣周说,两年后按亩产纯利润500元计算,可获纯收入5000元,五年后进入丰产期,还能再翻几番嘞!

今年,绥宁县出台政策,鼓励开发利用屋边、院落边、山边等“三边”零散土地种植茶油和青钱柳,免费发放油茶苗160多万株、青钱柳苗60多万株,覆盖全县百姓,助推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开春,绥宁各地掀起了种植油茶和青钱柳的热潮,播下一片又一片新绿。放眼望去,高山远山低山近山,油茶茂盛,茶山青翠,经济林赏心悦目。

“油茶、青钱柳是绥宁两大主导产业,只有夯实主导产业,户户才能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才会有实效。”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绥宁县委书记唐渊说,该县坚持以特色产业为指引,推进脱贫攻坚“造血”能力建设,不断壮大贫困人口受益的杂交水稻制种、油茶、青钱柳、养猪、南竹、蔬菜等产业。

目前,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已发展到9.5万亩,辐射带动12.4万农民增收;贵太太油茶科技有限公司与上千户贫困户签订了种植油茶和包销合同,涉及面积达5万亩;神农金康健康养生茶加工项目已落实青钱柳基地7200亩,农民种茶不愁销路。

特色农业蓬勃发展,新型工业来势喜人。绥宁湘商产业园,宽阔的省道直通园区,近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矗立眼前。

园区内的竹基复合材料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一期投资约1亿元,预计今年9月投产,年加工南竹10万吨,实现年产值8亿元。”湖南九通竹基复合材料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竹缠绕复合压力管道填补了世界空白,具有耐压耐腐、重量轻、易安装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石化储运、城市建设等领域。

竹基复合材料项目落地,将有效整合“中国竹子之乡”绥宁县的南竹资源,提高竹产业的附加值,延长竹产业链条,带动竹农增收致富。

立足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资源禀赋,绥宁县一手抓园区项目建设,一手抓承接产业转移。今年2月,九通竹缠绕、贵太太生物有机肥、神农金康“互联网+健康+农业”示范产业园等9个生态产业项目在湘商产业园集中开工。该县还支持中集、佰龙等企业做大做强集装箱板材产业,支持丰源、银山等企业做大做强竹滑板、竹家具、竹餐具等产业,力争矿泉水项目签约并动工。

如今,银山竹业公司的全竹西餐具漂洋过海,直供欧盟;丰源公司的竹滑板价格不菲,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全竹宴、竹工艺品等竹文化旅游产品,正逐步深入人心。

“优势产业提质,特色产业增量。”唐渊表示,变资源优势、生产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抓好产业扶贫这个脱贫的根本之策,是绥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铺好就业路活力升腾

4月上旬,绥宁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扶贫车间投产仪式,同时在湘商产业园、红岩镇、鹅公岭乡、瓦屋塘镇4个集中安置点举行。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湘商产业园湖南省震宇工贸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陈代志夫妇正在学习制鞋。“我们原本是乐安铺苗族侗族乡瓦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底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在湘商产业园集中安置点安家。”陈代志介绍,今年3月1日,他和妻子进人园区扶贫车间务工,试用期间每人每月1500元,熟练后可达1800至2500元,这让一家四口对好日子更加有盼头了。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绥宁狠抓产业扶贫、行业扶贫、就业扶贫,快速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围绕场地费、物流费补贴、就业补贴、创业补贴、金融支持等出台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县内外企业到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村开办扶贫车间,推动项目落地,解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问题。

湖南省震宇工贸有限公司于今年初正式落户湘商产业园,总投资2亿元,已建成4个扶贫车间,设立了26条制鞋生产线,招收包括463名贫困劳动力在内的近800名农村群众就近就业。

“2020年底前,将完成全县16个乡镇扶贫车间全覆盖。”该公司负责人说,培育打造鞋业上下游产业链,搞活县域轻工产业经济的同时,培养一大批制鞋产业工人,让老百姓有事做、能致富。

绥宁精准推行建立“扶贫车间”长效产业扶贫机制,持续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扶贫车间”已成为该县“承接产业转移,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县已在9个乡镇设立大小10个就业扶贫车间,共解决1020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达535人。

同时,绥宁在全国率先推行“政府+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劳动力”四位一体的就业扶贫模式,为贫困户聘请141名农村劳务经纪人,帮助贫困户新增就业3500多人;建设劳务就业服务中心,长期为群众转移就业服务,与浏阳经开区、邵阳经开区等长期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仅今年就举办专场招聘会10场次。

全县原有贫困劳动力26137人,目前已就业21972人,就业率达84.06%;稳定就业21588人,稳定就业率98.25%。

“稳定就业,是巩固脱贫成效的关键。”绥宁县委副书记、县长罗玉梅表示,全县扎实为群众铺好就业路,确保贫困退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打响旅游牌绿色崛起

穿行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翻过九路十八弯,突然被绿色的波涛所包围,铁杉林村到了。

银杏农庄的锅灶上柴火饭烧得正香,主人拿出自酿的地瓜酒与游客聊起山南海北,身边的原始森林甘愿作陪。

寨市苗族侗族乡铁杉林村是湖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也是大湘西精品旅游线路村。“如今,村里发展旅游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旅游收入也节节攀升。在政府‘以奖代补’政策下,全村已有农家乐13家,另外在建3家。”该村村委会主任李茂华介绍,农家乐生意最好的纯收入有30万元,少的也有10万元,夏天旅游旺季,床位还得提前预订。

如今,绥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日新月异,绿水青山正变为金山银山。

黄桑生态旅游区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正如火如荼。目前完成投资近2.2亿元,景区西大门竣工投入使用,游客服务中心、大型生态停车场、景区标示标牌和景区管理中心等设施基本齐全。

兰堡公路和黄坪公路建设进度加快,铁杉林旅游公路拓宽,游客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曲幽谷、鸳鸯岛、红军路、六鹅洞等景点修缮了防护栏、游步道,新建了旅游厕所和综合停车场。温泉康养中心项目、山地休闲酒店项目也在加速推进。

此外,绥宁县城巫水画廊景区获批国家3A级景区,侗寨申遗、上堡大团侗寨文化遗产恢复工程等工作有序推进。关峡乡插柳村由国家级贫困村变身艺术小镇,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引进长沙后湖文化艺术公司,与插柳村合作共建“中国·绥宁插柳文化艺术园”。插柳村已成为具备艺术品展览、交易,艺术家度假、休闲、创作,艺术生写生,国内外游客休闲、观光的旅游目的地。

在绥宁,旅游业是产业融合的“黏合剂”,三产融合,效益叠加。

青钱柳,支撑着绥宁农民脱贫致富的梦想。清明节过后,寨市苗族侗族乡铁杉林村家家户户炒茶制茶,热火朝天。村民李松林今年制茶100多斤,迎接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他说:“游客多了,好茶叶不愁销路,预计茶叶收入有1万多元。”

农货产品也搭上了旅游的“快车”。插柳村的太空莲,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仅太空莲采摘和莲子深加工就为54户贫困户每户增加收入近3000元,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

原生态旅游、文旅融合、茶旅融合、精品民宿健康发展,2018年全县实现旅游收入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人间四月天,苗家四月八,又到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已然成为全省旅游节会的一大知名品牌,乡村旅游节、荷花节等还在不断扩大绥宁旅游的知名度。

竹子之乡无边风景年年新,绿色繁荣梦想正向远方延伸。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向云峰

编辑:石凌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