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虢正贵:旅游精准扶贫的“张家界样本”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虢正贵 编辑:晓柒 2018-10-17 11:03:27
时刻新闻
—分享—

  旅游精准扶贫的“张家界样本”

  张家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虢正贵

  张家界是湖南省开放的窗口、迎宾的客厅、美丽的名片和旅游的龙头,同时也是深度贫困地区。全市4个区县均被纳入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范畴,其中,桑植县是国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桑植县和慈利县属国家扶贫攻坚680个片区重点县,永定区和武陵源区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

  近年来,张家界坚持“一手抓旅游、一手抓扶贫”方针,紧紧围绕加快实现“旅游胜地梦全面小康梦”目标,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禀赋优势,牢牢抓住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机遇,在精心谋划、创新模式、夯实基础、凝聚合力上下功夫,大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工程,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着力打造旅游精准扶贫的“张家界样本”。2016年,武陵源区在湖南省率先实现整区脱贫摘帽,慈利县被列入“湖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2017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7335万人次,总收入623亿元,全市实现旅游业增加值312.4亿元,占全市GDP的55%,旅游就业22万人,占全市总就业的27 %,农民人均可支配旅游收入34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的43%,旅游扶贫脱贫19600人(全市扶贫脱贫4.9万人),扶贫脱贫贡献率40%。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精心谋划旅游精准扶贫思路

  坚持厘清思路,提高站位,以全局的眼光、开放的思维精心谋划旅游精准扶贫。一是找准优势、瞄准短板,确立旅游精准扶贫思路。牢固树立“旅游惠民”“旅游富民”理念,把握张家界市生态功能区、知名旅游区的优势,找准旅游与扶贫的结合点,坚持“分级负责、多方参与,市场引导、项目带动,整合要素、融合发展,精准发力、创新驱动”的原则,以增强贫困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造血机能为根本,以改善生活、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提高收入、脱贫致富为目标,打造一批资源品位高、品牌形象优、核心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精品,深入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推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明确标准、确定目标,探索旅游精准扶贫新路子。坚持在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中谋划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在“对标提质旅游强市”战略中找准精准扶贫定位,围绕景区建设精品化、集镇建设特色化、村落建设民俗化、生态建设绿色化、文化建设开放化、设施建设配套化、道路建设标准化“七化”要求,围绕“发展旅游产业,每年使15%的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探索创新引领、产业带动、群众参与、市场为主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和旅游精准扶贫路子。三是突出重点、创新举措,编制旅游精准扶贫规划。瞄准全市358个贫困村脱贫致富精准发力,于2016年出台《张家界市大力推进旅游精准扶贫行动计划》,细化旅游线路扶贫、旅游景区扶贫、旅游商品扶贫和旅游就业扶贫工作方案,采取典型示范、项目带动、产品推动、村企协作等措施,明确到2020年,新建成AAAAA级旅游区2家、旅游特色村30个、旅游风情镇15个、乡村旅游服务基地100个、开辟旅游就业岗位15000个,建设跨省、跨市旅游精品线路24条,着力打造全国旅游扶贫模范城市。

  探索创新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在大力建设“两核三极多点”全域旅游新格局上,强化旅游带动功能,探索旅游线路扶贫、旅游景区扶贫、旅游商品扶贫、旅游就业扶贫“4条路径”,创新旅游扶贫“10种模式”,不断提升旅游扶贫精准度,旅游产业扶贫载体活跃、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一是开展旅游景区扶贫。充分发挥景区景点带动能力,创新“龙头企业+基地+乡村旅游开发+村民文化”“景区+配套产业+农户”“景区项目+旅游村+农户”3种旅游扶贫模式,实行AAA级以上景区联系帮扶旅游村,以景区带动农村和周边群众脱贫致富。武陵源核心景区、天门山景区、大峡谷景区“三足鼎立”、竞相发展,对周边乡镇形成了强大的辐射效应,景区周边住宿、餐饮、运输、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发展兴旺,景区年收入过亿元企业已达9家,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村和贫困户加快脱贫。特别是大峡谷玻璃桥建成后,带动周边4个村新增客栈21家、餐馆37家,直接间接解决农民就地就业121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5人,周边村民人均增收达1750元。二是开展旅游线路扶贫。创新采取“旅游风情镇+配套产业+乡村旅游+农户、旅游村+特色园区+农户、民俗风情+特色产业(旅游新业态)+农户”3种旅游扶贫模式,着力打造休闲体验、游山玩水、民俗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一批精品线路。争取国开行贷款25.4亿元重点建设“重走红军路”红色经典线路、红岩岭四十八寨宗教朝圣线路、茅岩河徒步穿越线路三条旅游扶贫产业带,三大产业带辐射22个乡镇、205个村、18614户贫困户、63333名贫困人口。开发1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12条跨省市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新建旅游线路涉及100多个贫困村,永定区“六朵金花”、桑植县洪家关、慈利县禾田居山谷等精品线路蓬勃发展。天子山、协合乡、三官寺乡特色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火热,累计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4个、特色景观名镇1个、旅游名村13个、乡村旅游区点20家。三是开展旅游商品扶贫。把旅游商品开发与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创新 “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旅游购物+农户、特色种养村+农副产品+乡村旅游+农户、基地+农旅文旅产品+旅游购物+农户”3种旅游扶贫模式,大力发掘张家界工艺,评选和包装“张家界礼物”,做大做强砂石画、土家织锦等工艺品牌,已开发特色旅游商品2000多种。把特色种养、农副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有效结合起来,“张家界大鲵”“张家界茶”“张家界生态蔬菜”发展很快,打响了百寿富硒稻、鱼泉贡米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牌,有效带动5200名贫困户脱贫致富。四是开展旅游就业扶贫。创新采取“旅游企业多渠道开辟岗位+各业培训+农户”模式,建立推进旅游就业扶贫机制,开展旅游服务、实用人才技术等系列培训,培训的服务员、讲解员、保洁员等直接为旅游服务,仅2017年完成户外旅游指导员、旅游服务员、讲解员等旅游专业培训9200人,指导农民就业4000人。

  全面夯实旅游扶贫基础设施条件

  抓好旅游精准扶贫,基础建设必须先行。一是加快景区景点开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由“点”辐射到“面”。利用旅游项目建设的机遇,着力改善景区景点周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环境,把旅游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一起规划设计、一起施工验收,促进了景区及周边村基础条件大大改善。同时,精心包装线路上的特色旅游产品,让村民参与线路建设和旅游服务,既服务了旅游,也方便了群众、带动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抓好旅游交通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由“线”扩散到“带”。始终坚持把加快旅游交通建设作为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快骨干旅游道路建设,市域武陵山大道、杨家界大道等环核心景区道路加快建设,教温、刘洪、邢大公路等景区连接线加速推进,沿线贫困村通过争取财政投入、筹集社会资金、自觉投工投劳,加快推进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毛细血管”道路网的扩张延伸,进一步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出行条件。三是加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到“点”。结合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建设,先后投入资金3亿元,深入推进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切实加强整合资源、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培育扶持发展农家乐、采摘园、农场、手工作坊等乡村旅游业态,完善旅游设施,实施村道硬化、村庄绿化工程,推动贫困乡村厕所革命、农户改厕改厨和清洁能源等宜居工程,提升乡村旅游环境,切实推进全市旅游扶贫村的发展。全市239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村建设扎实推进,已有13个村整村脱贫,完成公路绿化1089.5公里,解决5.58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成旅游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30家,星级农庄34家,吸纳从业人员2.44万。

  大力凝聚旅游精准扶贫合力紧扣责任、机制、主体关键要素,协调同步凝聚各方力量助力旅游精准扶贫。一是强化工作责任落实。严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旅游扶贫整区推进工作责任制,成立张家界市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组,定期研究解决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和困难,认真落实重点旅游扶贫项目领导挂帅制度、定期检查督办制度和旅游扶贫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套专班一抓到底,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建立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区县旅游扶贫财政专项资金,市级财政按30%给予配套和奖励。按照“分头管理、集体研究、突出重点、统筹使用”的原则,建立资金整合机制,整合各种涉旅资金用于扶贫。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子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认真落实“城乡结对、单位联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宣传国家扶贫政策,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干事创业、主动脱贫的意识,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提高了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加大驻村干部、镇村干部和贫困户培训力度,举办乡村旅游扶贫知识培训班,指导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旅游业,不断提高贫困户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虢正贵

编辑:晓柒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旅游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