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种声音|全域旅游是行业发展万能解药?学者:这是误区

来源:红网 作者:黄秋霞 编辑:潘峰岩 2018-01-29 19:47:26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2018年,国家旅游局定为“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火热形势下,我们又该如何更清醒地看待全域旅游的发展?开年之际,红网旅游频道推出“一种声音”专访栏目,专访旅游业决策者、专家、舆论领袖,获取一种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声音。

2017年国庆中秋黄金周,《炭河千古情》一天曾连续演出7场,宁乡炭河古城一天接待5.6万人次,创下新纪录。2016年,湖南省31家单位先后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名单,数量为全国第一。景区供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黄秋霞 长沙报道

  每次到市县采访,总会碰到有景区基层负责人问:“你们媒体跑过那么多景区,到底什么才叫全域旅游?”这个基本问题,抛开概念性解释,目前确实很难说清楚。无形中,也折射出当下全国备战全域旅游的窘境。

  某种程度上,全域旅游现已变成了全民旅游口号。几乎很少有人记得起,全域旅游还是新生事物。目前,相距2016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景点旅游’要向‘全域旅游’转变”,也仅一年多。大多数旅游工作者,尤其在基层工作者,他们前无可借鉴的成功模式,后无可落实的经验,只有先跟着政策,边走边探索。

  但真实情况是,旅游资本市场的沸腾,让全域旅游探索的脚步无法慢下来。无论是定制游、研学游、乡村游、田园综合体,还是旅游演艺等,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大量资本的注入,让旅游变得愈加炙手可热。

  历经两年的摸索,国内几乎所有景点都步入全域旅游轨道,2018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火热形势下,我们又该如何更清醒地看待全域旅游的发展?开年之际,红网旅游频道推出“一种声音”专访栏目,采访旅游业决策者、专家、舆论领袖,获取一种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声音。借此搭一座桥梁,与基层工作者的问题相串联,助推全域旅游的精准发展。

  第一期,我们专访到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全域旅游规划研究专家张成源。从他的新书《旅游嬗变——全域旅游概念 设计 政策》入手,结合他在各地旅游景点的考察,我们跳出湖南,看湖南全域旅游的发展方向。

张成源。

  全域旅游的根本是去寻找文化差异性的心灵感受

  红网旅游:张老师,如果抛开名词解释式的说法,该怎么理解“全域旅游”?

  张成源:其实,全域旅游是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手段,旅游产业也成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全域旅游概念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平台,不是旅游产品。从大旅游到泛旅游,到全域旅游;再到全域体验,最后实现一种旅居生活,是一种嬗变过程。

  人们在一定的物质满足条件下,不断地寻求一种文化消费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就知道全域旅游是去寻找文化差异性的心灵感受,由不同的文化地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受。而这样的文化感受带来的是消费,就是旅居,这相较于过去的观光式旅游、导游式旅游来说,游客将融入本土文化,更能感受当地文化的差异性。

  现在各种体验基地的修建,其实就是为了让游客在那里住下来,再融入当地的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地进行文化体验,找到其中的文化差异性,本质上,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

  红网旅游:现在我们看到全国都在谈全域旅游,这样的节奏是否有些过快?

  张成源:现在全国的全域旅游都走得太快了,我看湖南这两年经常邀请魏小安会长过来指导,魏会长的观点非常有见地,是让湖南发展全域旅游不要操之过急,要理性发展,也是在帮助湖南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快车道上踩下刹车,这是很难得的。其实真正的旅游产品消费要找到文化消费的触点,这个文化消费非常复杂多样。

  一般在做一个地方的全域旅游顶层设计、实施战略规划和产业模式,要从“十全”要素和近一段时间的调研周期着手。把这个地方的文化资源禀赋全部挖掘出来;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梳理、提炼,找到符合这个城市的本土化品牌;再与它的城市IP进行融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际大城市的旅游成绩,也不是一两天、一两个专家团队设计就成功了。比如说,大家近期来热点讨论的“袁家村”的火爆,它是经历了漫长十几年的耕耘和不断模式升级才有的今天。

  所有区域都发展全域旅游,这是个误区

  红网旅游:在您看来,是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做全域旅游?

  张成源:并非所有的区域都适合发展全域旅游,也并非相关行业都能尽快与旅游相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要具备核心资源依托,配套功能丰富,相关产业关联度等条件。

  我国旅游行业仍处于以景点景区为主的发展阶段,这本身就对全域旅游的未来走向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自全域旅游概念被正式提出来,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和二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中,数量竟有500个。

  在这些示范区,对这个新兴的发展理念的领会程度到底有多少,这些示范度又能达到多高?由于缺乏实践证明,没有可依照的成本范本,加之地区之间的发展程度不一,地域差异明显,甚至有些区域对全域旅游的理解存在误区。全域旅游严格意义来讲,也无法以行政区域来划分,只是相对的,因为旅游业态是相互渗透的。“我到了凤凰古镇,你不能阻拦我到铜仁”。

  红网旅游: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如何升级创新?

  张成源:全域旅游发展模式除了要在景观性旅游的基础上提升优化并且深入业态内容之外,在城市功能型旅游模式和乡村农业休闲型旅游模式也要进行创新,特别是旅居型旅游模式的多元化创新,无论哪种都试图从是否能被开发成风景为出发点,进行挖掘和打造。

  但这不是说对每一个地区都要进行全域全景观开发,处处建项目,处处搞旅游,而是在旅游要素和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新布置之后,充分发挥它们的休闲功能、度假功能,形成休闲社区、特色小旅游综合体等多种旅游产品,和良好的公共旅游自助服务体系。

  这样满足游客的某种情怀,实现他们旅游的终极目标,或者用一句煽情的话形容:能让游客在疲惫后感受温情的瞬间。或者说是:世界不只是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歌与远方。

  跳出湖南看湖南旅游,可将所有产业链串联起来

  红网旅游: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如何来看湖南的全域旅游?

  张成源:湖南省一直很重视全域旅游发展,但我们可以跳出湖南,来看湖南的全域旅游。湖南要做全域旅游,真正要做的产业那就会辐射到贵州、广东、江西等,不是说仅仅只围绕着自己这个圈内,就可以将所有的产业链串联起来。

  如果是辐射到周边的省外城市,在一些核心区,靠的不是景区去拉动消费,而是靠城市集群转化人们的居住方式,进而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比如衍生类,研学类,美食等、文化体验类等一系列,该如何去实现?比如有的地区政府说打造实景演出,就是为让游客住一个晚上,来刺激消费。实景演出的资本大部分是政府投资,基本也带动不了产业的实际收入,真正受益的则是外来旅行社等机构,因为整个夜游经济体系不够健全,行程不了经济相互带动,全面体系建设,才能把这个一夜游过得有价值。

  举个例子:在敦煌,旅游旺季时,相应的旅游核心体系都完备,它把所有交通、设施等都实现,配备三场实景演出。演出的受益方虽说主要还是旅行团,实际政府还是直接无利可收,但敦煌通过完备的体系把旅游产业进行分解,产业配套,丰富的旅游资源,使除核心旅游产品外,将夜游经济发挥极致,带动游客在敦煌的周边消费,比如说夜市、看极光等项目,提高其间接获益。

  跳出旅游看旅游,湖南大湘西集散中心可建在怀化

  红网旅游: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 2018年湖南旅游产业该往哪个方向走会比较得当?

  张成源:湖南全域旅游现在规划成四个片区,从空间布局和产业特色上是具有一定的亮点。发展区位优势和本土特色,有些片区可以在自然生态和自然遗产的基础上,借助科技手段和媒体革命的力量、文化的创造力量,形成一些新的产品。

  比如在大湘西板块,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大湘西旅游集散数据库。形成以大集散为中心的核心,实现智慧旅游的服务平台,逐尔打造智慧旅游片区。现在我们只要一提智慧旅游,以为就是在景区贴二维码扫一扫,那只是识别工具而已。

  未来旅游出行的模式会发生改变,自驾游、攻略游正在逐步取代旅行社地位。通过线上的一些平台,可以成功的把目标人群进行分解化、集约化,不在是中心化,逐步形成旅游集散和消费支付的综合平台,现在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方式不一定进入到大集散中心,让集散的数字平台实现旅游全域化的局域消费功能,让真正消费的人,达到实惠。

  通过集散的大数据平台,将旅游片区的核心体系集约到产业实际的的数据和动向,与全域化的人流、消费流等融合以后,将景区和区域联动,发挥集散的平台功能,去行政区划标志意义了,不是说到了贵州的消费就不行了,而是相互照应。湖南的旅游集散中心吸纳贵州的,贵州也一样可以相互吸收,这样也就实现全域旅游的战略化。

甘肃省嘉峪关市,被打造成河西走廊旅游经济带的旅游集散中心。供图/张成源

  红网旅游:目前旅游集散中心这方面,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吗?

  张成源: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的案例,说一个规划案例——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市,西北边是敦煌,东南边是张掖,东北航天城,东边是金塔,西边是环祁连山旅游经济带,本土区划内也没有几处旅游的成熟产品。也仅有闻名遐迩的“嘉峪关”关城,许多游客到那边,上个城楼看一下,最多两个小时就走了。嘉峪关被定义成经停站或者是过境城市,停一下就走的地方。

  在研讨“如何解决嘉峪关作为全域旅游城市”的课题时,提出将它作为河西走廊旅游经济带的旅游集散中心,这也是跳出业态划产业的方式,嘉峪关没有诸多成熟景点,它作为历史文化融合的城市,区位优势又及其重要,是长城与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处,也是西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的交汇处,是河西走廊空路和陆路的重要廊道,将嘉峪关打造成重点的集散中心,把所有游客集结与嘉峪关,输送于敦煌、张掖、金塔、祁连山等旅游景点。

  它的体系,我定义为“跳出旅游,做旅游”。除本土打造的区块旅游产业区,嘉峪关努力成为河西走廊旅游经济带的旅居服务城市,游客通过集散功能入住在嘉峪关,实现游客自行安排和规划的不同休闲方式,形成旅游经济带的闭合圈。

湖南怀化交通分部图。供图/怀化旅游局

  红网旅游:在湖南的大湘西,哪个地方更适合作为集散点?

  张成源:我个人认为怀化还是可以的。在做城市区域经济顶层设计前,城市的产业战略规划必须与国家战略的规划保持高度统一,未来发展的布局才会更行之有效。怀化未来的交通网络是立体化的网格和“米”字化的交叉网络,交通体系在旅游集散功能区是非常重要的体系,怀化作为湖南的西大门,和国家发展“大数据”战略的贵州紧邻,也等同于国家大数据中心的东大门,这一点很重要。同时怀化周边区域的自然遗产禀赋及其深厚,农耕文明遗存的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涉及贵州、重庆等区域经济相互发展,潜力非常大。

  虽然怀化城市本身没有自己的历史人文背景,是火车带出来的城市,由于国家强国战略,打通大西南,形成了城市集聚区。但是怀化下辖有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比如芷江、沅陵、溆浦、洪江等。从全域旅游涉及打造的模式出发,对怀化本土旅游产品的打造,还是有局限性,转化布局空间,将城市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怀化是有一定的优势的。根据湖南省发展规划,大湘西作为四大片区之一,旅游集散更是现在进行时,从局外看局内时,亮点才是亮点。

来源:红网

作者:黄秋霞

编辑:潘峰岩

本文为旅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tour.rednet.cn/c/2018/01/29/454330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旅游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