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路通了 村美了 湘西十八洞村民旅游脱贫奔小康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传玉 编辑:戴科 实习生:熊颖 2016-10-11 08:55:21
时刻新闻
—分享—

  通讯员 张传玉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湘西花垣苗寨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思想由此在这个云端上的山村落地生根。

  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2014年达到2518元,2015年增加到3580元,2016年预计将达到5000多元。变化的数字,成为十八洞村3年来“精准扶贫”成效的简明注解。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说:变化的不仅仅是村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如今,全村村民拧成一股绳,争相脱贫,齐奔小康。

  原来的十八洞村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发现,贫困户都在等着“分钱分物”,“等靠要”思想成为阻碍扶贫攻坚的第一道难题。扶贫工作队把“思想扶贫”摆在首位,探索出“思想道德建设星级化管理模式”,村民相互评议、打分,根据评议结果进行排名。这一招,激发起村民荣誉感,调动起大家支持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在接下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村民们说风凉话的少了,投工投劳的多了。因不准电杆架在自己田里而“大闹村部”的施六金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村里修建停车场需占用他一亩多耕地,他一分补偿也没要,无偿贡献给了集体。这几年,村民累计投工投劳2800余个。鼓励群众自己动手,齐心协力共建家园,改路、改水、改电、改房、改厕、改厨,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柏油路、青石板、木房子……中国“最美村庄”雏形已现。

  路通了,村美了,客来了,游客吃饭等新问题也产生了,如何既解决游客吃饭问题,又能增加村民收入?施成富老人的儿媳妇孔铭英曾在快餐店打工,扶贫工作队就动员她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孔铭英说,来吃饭的游客最多时一天有300人,少的时候一天也有三四十人,生意十分红火。辛勤的劳动,不仅让施成富家成了十八洞村的第一个脱贫户,还成了十八洞村的“首富”。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他们家将买菜用的二手面包车换成了一辆崭新的“五菱荣光”,最近又买了一辆8万多元的小汽车。按照成熟一家开一家的原则,十八洞村的农家乐现已达8家,带动了一批贫困户就业。

  产业扶持项目如果选不准,不仅不能帮助贫困户脱贫,还可能带来新的债务。龙秀林说,十八洞村根据自己的特点,先后发展了特色养殖、特色种植、苗绣加工、劳务输出、特色乡村游五大支柱产业。仅苗绣加工一项,9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就能实现人均月收入1500元。现在该村各个产业项目正显现出勃勃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在外务工者回乡创业。如今回乡的人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少了。

  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既让老百姓“有事做”,更让他们“有钱赚”。在施成富家,我们遇到了正来送竹筛代卖的龙老仕。他说:“以前农闲时候,也会编些竹筛子,但很难卖出去,也不值钱,现在不同了,到十八洞村旅游的人多了,竹筛就可以变成旅游商品。以后再编竹筛子,就可以打上‘十八洞纪念’,还要打上二维码。”我们问他:“会编制二维码吗?”“二维码还不会搞,要找人学习。” 在大家的笑声中,他说:“现在我们十八洞人的生活充满阳光。”

  三年来,扶贫工作队始终从“精准”二字上想办法、下功夫、找出路,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硕果累累,十八洞村的村民不仅逐渐摆脱了贫困,踏上了小康之路,也积累起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转变观念,激活内力,找到长项,选准产业,互帮互助,共同脱贫。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传玉

编辑:戴科 实习生:熊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旅游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