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最先叫“刘阳” 南朝改名有故事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唐学雷 编辑:暴雨 2014-10-30 09:13:06
时刻新闻
—分享—
  因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来浏阳进行“千年古县”考察,车经过浏阳河路时,省里的地名官员提醒会长说:“浏阳就是因为身边这条河而得名,是典型的‘水北山南’命名。”
  
  我知道古地名命名是有所谓“水北山南为阳”之说,以此推之,浏阳,因古时位于浏水北岸而得名是符合这一命名原理的。“但是,浏阳,建县之初并不叫浏阳,而叫刘阳。”我补充道。会长和市长都说:“那只是一段时间吧!”
  
  我说的是事实。晚上翻开《三国志·吴书》,“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赫然在目。这是东汉建安十四年(209)的事,头一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无独有偶,《晋书》在地理下篇记载“长沙郡”统县十,“刘阳”是其一。
  
  而最有力的证明是文物的佐证。坐落于耒阳市蔡伦纪念园内《吴九真太守谷朗碑》,书体隶楷,端正有力,堪称国宝。而碑主谷朗三世仕吴为牧守,累官“刘阳令”、立忠都尉尚书郎、广州督军校尉等。谷朗是清嘉庆《浏阳县志》录入的第一个知名县令,治理“刘阳”时,关心黎庶,宣化百姓,颇得民望。据《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云:“吴谷朗碑刘旁无水。”
  
  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简是三国东吴关于长沙地区的档案文书。走进长沙简牍博物馆,迎面序厅展出的木牍《右郎中窦通举谢达为私学文书》中就出现了“长沙刘阳谢达”字样,反映的应是置县之初的客观情况。
  
  据专家考证,“刘阳”之名在长沙吴简中大量出现,仅在吴简壹、贰、叁中就出现30多次,而且还有“刘阳侯”、“刘阳县”,如编号1-6718“入刘阳县还价人李绶米卅四斛”;编号3-2507“粮都尉嘉禾元年十二月卅日辛酉书给大常刘阳侯兵曹王攀所□□”。这不但说明此“刘阳”作为奉邑即《三国志·吴书》之“刘阳”,乃湖南地名确定无疑,而且可以肯定是县级政区地名。
  
  至于何时将“刘阳”改为“浏阳”?《晋书》地理下篇为“刘阳”,到《宋书》州郡“长沙”所领县七,“浏阳侯相”是其一,《南史》卷五十四载“浏阳公大雅字云风,简文第十二子也。”刘旁均有水。清嘉庆戊寅年《浏阳县志》卷三所载沿革“三国吴”、“晋”代均为“刘阳”,而“宋”、“南齐”、“梁”、“陈”及以后各代均为“浏阳”。1962年出版的《湖南省志·地理志》总结为:“《晋书·地理志》载县名为‘刘阳’,南朝(宋)改‘刘阳’为‘浏阳’。”
  
  对于这种情况,1994年出版的新编《浏阳县志》云:“清道光十七年(1837)出版的《历代地理韵编今释》,在‘刘阳’条下注云:‘浏阳之讹’。也就是说,《晋书·地理志》中的‘刘阳’,实为误写。”持此说的依据是“查旧籍用同音字写地名的现象不为少见”。但随着1996年7月数以十万余枚计三国吴简的出土及研究,且其书写年代大部分在东汉建安至吴嘉禾年间(196~237),“刘阳”实有其名,“刘阳”改“浏阳”也就实有其事。至于为什么命名“刘阳”?有待考证。可能与“刘氏长沙国”有关也未可知,因为“刘阳”当时即位于国都临湘以东;抑或现在的浏阳河最先就称刘水,后来才改成浏水。
  
  关于县名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置县之初,因为河的上下游都争县城,到底建在哪好?县令想了个办法,即命人将羊头抛入河中,羊头随波逐流而去,下沉的地方即为县城,后来羊头沉在中游,即现在淮川一带,于是有了流羊河,后根据谐音改为浏阳河。这是美丽的传说,不足以为据。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唐学雷

编辑:暴雨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旅游频道首页